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台江

台江史志——春节习俗 | 尾牙祭酒,筅堂迎新

2022-01-14 17:26:53来源:台江史志微信

  “过了腊八就是年”,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开始。但福州有所不同,已故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曾说过:老福州的春节是从腊月十六“尾牙”到次年二月初二“喝咸粥”结束。“尾牙”之后,便是另一项重要的迎新仪式“筅堂”。

  福州“尾牙”怎么过?“筅堂”有什么讲究?福州民俗专家、福州市闽都乡学讲习中心主任、闽都文化志愿者方向红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台江史志——春节习俗 | 尾牙祭酒,筅堂迎新

福州同利肉燕老铺举办的尾牙宴。(资料图,叶诚/摄)

  尾牙

  尾牙,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一年伙计酬杯酒,万户香烟谢土神。”旧时,福建地区的人们在“尾牙”这天都会备酒祭祀,拜祭土地公。

  据传,这个习俗与福建人的经商文化有关。从前,福建商人在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神,都会准备三牲四果、香枝与纸钱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礼当中不可少的是一只雄鸡拔毛煮熟的白斩鸡,象征着生意兴隆。

  其中“牙”的本义,即是原指军中帐前的大旗,大军在出征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确保旗开得胜、一路平安,称之为“祃牙”。这个典礼后来被商号沿用,最初在每年过完年后第一次开市时,同样向福德正神(即土地公)举行祭典,希望财源广进、生意兴旺,随后慢慢演变成每月初二、十六进行祭祀。

  农历的二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第一“牙”,叫作头牙,十二月十六则是最后一“牙”,便称为尾牙,且尾牙受重视程度高于头牙。尾牙结束,一年的辛勤劳动也皆落定作结,福州人过完尾牙,打完“牙祭”,新的一年也便热热闹闹开始了。

台江史志——春节习俗 | 尾牙祭酒,筅堂迎新

画家陈友荣描绘的老福州时令民俗活动《做尾牙》

  福州旧时商贸十分发达,尤以台江最为繁荣,商号众多,做伙计学徒的百姓更是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尾牙的风俗和商户关系密切,自然也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从前,各商家行号都会在尾牙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而这一天不仅是设宴聚餐、发放“鞋价”的日子,也是商户们决定员工伙计去留的日子。

  福建有句俚语叫“食尾牙面忧忧,食头牙拈嘴髭”,意思就是头牙是一年雇佣期间人事定后的第一次宴请,因此心情愉悦,开怀畅饮;尾牙则是决定明年去留的生计大事,虽有佳肴款待,但总是提心吊胆,生怕被解雇。

  在尾牙这一天,凡是要被主人解雇的员工伙计,在尾牙宴上,主人都会殷勤地劝其多吃多喝,并再三称谢其一年来的功劳。待宴席结束之后,主人还会用红纸包银钱相赠,以表示来年不再雇佣。此时,被解雇者会自行告退,主人则佯作挽留,最终以道歉送别。

  旧时福州传统尾牙宴有几个特色风俗:

  一是要放鞭炮,上“大菜”太平燕。这碗太平燕中一定要有“扁肉燕”与去壳鸭蛋。在福州方言中,鸭蛋与“压乱”谐音,旧时的福州商人多是通过水路运输货品,很期待江上、海上风平浪静,所以每年的尾牙宴上都少不了鸭蛋。

  二是要上一只全鸡。旧时的餐桌没有转盘,老板将全鸡端上桌时,鸡头朝向哪名员工,就意味着他(她)来年不必上班。

  三是发红包,这和鸡头的朝向一样,谁要是在尾牙宴上领到老板的红包,就表示被解雇,红包里装的就是待业时期的过渡经费。

台江史志——春节习俗 | 尾牙祭酒,筅堂迎新

台江史志——春节习俗 | 尾牙祭酒,筅堂迎新

太平燕

  在福州,尾牙发展到今天,风俗也产生了许多变化。不少老牌酒店会承办“尾牙宴”,以特色闽菜为主,结合福州的过年的饮食文化,为顾客准备一桌热热闹闹的宴席。在福州不少公司企业内,在年尾会举行聚餐晚会和员工联谊活动,称作尾牙宴或者企业年会。而民间则是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做一顿佳肴,饭饱酒足,团圆言欢,一同迈进新年。

  筅堂

  过完尾牙,福州人便开始着手准备过春节,首要的事情便是将家里认真打扫一遍。年前的大扫除,在福州等地区被称为“筅堂”。按照老福州的传统,“筅堂”需要择日进行。

台江史志——春节习俗 | 尾牙祭酒,筅堂迎新

画家陈友荣描绘的老福州时令民俗活动《筅堂》

  “筅堂”从字面上理解指的是用“筅”,即缚于长竿上的扫帚,去拂扫房屋内高处和四壁的积尘。“筅堂”时,要用新鲜竹叶做成的扫帚扫除屋梁、墙壁上的积尘,寓意“富足(竹)”“满足(竹)”。在旧时,福州人择取吉日,用长扫帚拂去屋梁上的蜘蛛网,扫除积在墙边屋角的灰尘,还要洗刷家具,曝晒被褥,刷净盆罐,清理掉无用的破旧杂物,争取不留一处卫生死角。

  福州“筅堂”的顺序也十分讲究,一般要从上到下,先扫房梁、屋面,然后是墙壁、家具,最后才清洗地面。屋子的里里外外都要收拾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因福州旧时建筑多有高高的屋梁,因此要准备一根长长的竹竿,用红布条或者红绳子将它与新鲜竹叶做的扫帚绑在一起进行清扫。且因为竹竿象征着满足、富裕、节节高,配上吉祥的红布条、红绳子,以及新竹叶,筅堂便有了一层好的寓意。

  在筅堂期间,老福州有的地方要“调薯粉”当午餐,有的人还特地买来猪血调薯粉,配上香料煮一大锅热腾腾的猪血薯粉汤,全家分食,意在去除体内废物,排毒去晦。

  因此,在福州人眼里,“筅堂”不仅有卫生大扫除之意,而且还有辞旧迎新,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忘却过去一年的不愉快、不如意的事情,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的意思。

  《古俗新风》中也有记载关于“筅堂”来源的民间故事。

  相传,古时有个财主到了六十岁才生了一个儿子,视为掌上明珠,可是这个宝贝儿子却是个败家子,吃喝嫖赌样样皆沾,把祖上留下的家产败个精光。至他幡然悔悟之时,却一贫如洗只剩下一间破猪舍安身。有一年春节前,他和老婆准备把屋角的一个糊满猪屎的破“猪槽”扔了,谁知怎么搬也搬不动。原来这是一个金猪槽,那是老财主预见不肖儿子要把家产败尽,预先叫人用一半家财打了这个猪槽,好让后人有一口饭吃。儿子媳妇得到金猪槽后,以此为资本,东山再起,果然不负老财主的愿望重兴家业,又成了首富。

  “筅堂”之后,年味就越来越浓了!

【责任编辑:李琳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