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世行林”30年,为福建带来啥?

2021-12-24 10:30:32来源:福建日报

“世行林”30年,为福建带来啥?

  顺昌县国有林场国家战略储备林基地 黄海 摄

  今年是福建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展造林30周年。

  1991年,为缓解木材资源紧张状况,国家决定建立1.2亿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福建的任务是1300万亩。来自世行的贷款,弥补了当时的资金缺口。同时,该项目还带来了环保造林的理念,其间引进的现代林业经营管理方法深刻影响着福建林业发展进程。

  如今,利用世行贷款造林已成历史。但由此积淀下来的绿色经验,依然不显过时。作为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福建充分借鉴这些经验,持续培育着优质高效的森林资源。

  带来了钱

  1990年,当时还在福建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工作的钱国钦收到一份调令,成为福建省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办公室的一员。这个新机构,担负着利用外资营造速生丰产林的职责。

  彼时的中国,正面临木材资源短缺之困。

  1988年,原林业部利用世行贷款营造速生丰产林项目准备工作会议留下这样一段发言记录:“我国林业资源本来就很少,但是过量采伐一直相当严重,资源还在继续下降。不少国有林区的森工企业和集体林区的重点产材县,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危机,木材产量大幅度下降,并且演变成日趋恶化的生态问题。”

  靠加大采伐量,后备资源不足;靠加大进口,需要大量外汇,且受制于人。据统计,1987年,全国光进口木材和木材产品,就用去外汇17亿美元。

  立足本土,营造速生丰产人工用材林,用少量土地供应大量木材,被视为唯一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水热条件优越,适生树种丰富,发展速生丰产林具有天然优势。其中,位于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的一片百年杉木林,因高产被誉为“绿色金库”。

  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林业部提出,到20世纪末,在全国营造1.2亿亩速生丰产林。

  庞大的造林工程背后,是巨大的资金缺口。

  “速生丰产林标准高,投资成本远高于普通造林项目。”钱国钦以福建造林两大当家树种——马尾松和杉木为例,按照当时的造价,前者每亩造林成本100多元,后者则超过200元,“林业投资建设任务重,资金捉襟见肘”。

  引入外资,成为破题之举。

  1990年6月,我国政府与国际开发协会签订国家造林项目开发协定,由世行提供约3亿美元贷款,专项用于我国速生丰产林建设。随后,福建等16个省份与原林业部签订转贷协议。

  1990年,福建省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办公室成立。次年,福建正式启动实施世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1995年,又启动实施世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两期项目实际完成总投资4.91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世行贷款2.67亿元人民币,完成造林238.3万亩。

  这也成为福建历史上最大的林业利用外资项目。

  业内专家分析说,利用世行贷款造林,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时的林业发展,正处于资源危机与资金短缺中。一方面,可供采伐的成熟林资源濒临枯竭,林业收入增长有所放缓;另一方面,林业投资需求大,林业部门从常年银行有存款变为借款大户。

  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在刚进入还贷的头一两年,个别县出现了还贷困难。但随着“世行林”逐渐进入采伐变现期,还贷工作渐入正轨。两期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分别于2015年和2020年全部完成还贷工作,维护了我省林业利用外资的良好形象。还贷完成后,各地仍保留不少“世行林”,为后续的国家储备林等项目培育大径级和珍贵树种用材林提供了资源基础。

  同时,国家对林业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国内林业金融产品层出不穷,森林康养、林下经济、林业碳汇等多元业态也获得长足发展,林业发展迎来新增长点。得益于政策助力,社会资本愈发看好生态产业的广阔前景,投资林业热情高涨,林业多元投资的格局逐渐形成,“钱”的难题有了更多新解法。

  带来的不只是钱

  作为建瓯市林业试验林场场长,谢健时常奔走在大山中,他寻找的目标很明确:哪里可以新造针阔混交林,哪里可以套种珍贵阔叶树。

  “珍贵阔叶树能提高森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稳定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他说,建瓯森林覆盖率近80%,但全县500多万亩有林地中,杉木、马尾松等人工针叶纯林占绝大多数,林分结构单一,森林质量有待提升。

  位于徐墩镇北津村南窠山场的一处196亩的混交林,正是提质的代表作。

  “杉木林中引种了赤皮青冈,5年了,口径、树高、材积都很不错。”谢健说。

  在人工林中套种阔叶树,优化树种结构,他已实践了30年,而经验源自“世行林”带来的启发。

  “在传统印象中,植树造林本身就是环保的代名词,没有太多讲究。”谢健所在的试验林场,利用贷款3000多万元,营造速生丰产林9万多亩,“实施世行贷款造林项目,使林业人第一次意识到,人工造林也要采取环境保护措施”。

  长期以来,“两棵树”是对福建人工林的形象描述——要么种杉树,要么种马尾松,以营造针叶纯林为主,幼林抚育时,甚至刻意将散生的天然阔叶树全部劈除,以保证整齐划一。“两棵树”易成活、成本低,但林分过于单一,欠缺生物多样性,在维护生态平衡、抵抗病虫害侵扰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与此同时,全垦整地、炼山造林、正方形排列种植穴等传统粗放的造林模式,也容易造成山体地表径流增加,不利于水土保持。

  世行对人工造林潜在的生态风险格外重视。这在双方签订的信贷协议中可见一斑:“在丰产林中,贯彻环境保护规程,包括保持生物多样性、树种混交、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防火和监测。”

  “在营造‘世行林’时,我们提倡营造针阔混交林,保留山顶、山脚处的原生植被,当坡长达到150至200米时,在山腰保留3至5米原生植被带。”谢健说,除了优化树种结构,“世行林”项目还提倡一系列人工林生态化管理方法,如以穴垦整地代替全垦整地,从而避免山地土壤过度扰动可能引发的水土流失;种植穴沿等高线呈“品”字形排列,规避正方形排列时树列间空间过大不利于水土滞留的弊端;将所除杂草堆积于林木行间,作为水土滞留带;营造木荷防火林带……

  “山顶戴帽、山腰扎带、山脚穿靴”的福建“世行林”,成为人工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998年,世行官员在竣工验收时感叹道:“福建省项目林是我们所见的最好的项目林。”

  当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采取环保手段营造的杉木林,比传统模式减少土壤侵蚀量6.08%、水分流失量6.6%、养分流失量10.36%、有机质流失量10.26%。

  传承与发展

  如今,“世行林”的历史已逐渐远去。但其蕴含的绿色经验却得到传承与发展,在福建进一步培育优质高效森林资源的过程中发扬光大。

  “人工造林全面落实环保措施,是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突出成果,对我省改进人工林栽培模式、维护和恢复地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省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办公室主任林萍说,近年来,福建先后开展速生丰产林工程、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工程、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世行林”经验依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进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目之所及,郁郁苍苍。新近补植的千亩阔叶林里,10多个树种风姿各异。

  “露湖,曾是长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村庄之一。”村民沈士林清楚地记得,1983年,长汀被列为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综合试点;从那时起,乡亲们纷纷荷锄上山,种草植树。

  耐瘠薄、易成活的马尾松,成为“先锋树”。经过30多年治理,长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31%,其中,马尾松林面积近180万亩,占比超60%。

  然而,“先锋树”亦有其短板。“马尾松属直根系,保土保水功能较差,防火防病害能力弱,单一树种比例过大,生态功能脆弱。”长汀县水保局高级农艺师曾金华说。

  2017年,原国家林业局启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我省“闽西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作为全国18个项目之一,被列入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福建坚持的技术路径是:树种珍贵化、材种大径化、结构复层异龄化。对马尾松林进行阔叶改造,是策略之一。在长汀,林下套种珍贵乡土树种、马尾松林改造、退化次生林修复被作为主攻方向。去年,全县完成了马尾松林分改造优化3.7万亩。

  除了生态化管理方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还引入良种繁育、容器苗、马尾松菌根菌接种等现代林业技术,以及报账制等高效管理方法。这些林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在福建人工林营造中得以推广应用,并持续推陈出新。

  45岁的吴锦红,是顺昌县仁寿镇桂溪村村民。2006年,他从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购得近万株杉木良种苗。当时,林场的优质种苗单价0.25元,市面上的土苗才0.1元。但良种造林的优势很快显露。

  “杉木已长到十七八米高,比周边的高出七八米,每亩蓄积量相差近3立方米。”吴锦红说,按照当前木材市场行情,他家的杉木林每亩能多卖两三千元。

  杉木是福建人工林的当家树种之一。为提高杉木良种水平,洋口林场历经近60余年育种攻关,先后完成杉木三代遗传改良与产业化应用,并在全国率先实施第四代遗传改良。近年来,林场通过“林场+基地+农户”模式,委托农户育苗,与林农建立深度连接。今年,林场生产杉木良种苗木800万株。

  顺昌县双溪街道水南村,曾是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道路闭塞,森林失管。

  2017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开发出长周期、低利息的国家储备林金融产品。同年,借助政策红利,南平市策划生成全国林业首个PPP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

  作为闽北史上投资最大、范围最广、建设期限最长的林业项目,该项目的建设思路依然深受“世行林”的经验影响:针阔混交林达60%以上,成熟林林分蓄积量提高30%以上,成熟林大中径级用材占60%以上,珍贵乡土阔叶树用材占40%以上……

  受益于该项目,如今的水南村面貌焕然一新:杉木参天,套种其中的闽楠、红豆杉等珍贵阔叶树郁郁葱葱。依托优质森林资源,当地开展森林康养,探索“不砍树也致富”的新路径。村民夏六华将自家旧房改造成民宿,打造集餐饮、休闲、团建、住宿等于一体的麒麟山庄,“去年底开张,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营业额达到5万元”。

  科学造林,让福建林业不断实现量与质的新增长。(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傅凯峰 刘建波)

【责任编辑:徐昕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