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新闻 >> 文教

上新!晋安再添6个非遗项目!

2021-12-06 17:25:07来源:今日晋安

  晋安“非遗”大家庭又添新成员啦~~~

  日前,晋安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米龙习俗等6个项目入选。

  民俗

  名称:米龙习俗

  保护单位:福州市晋安区守望乡土文化交流中心

  米龙习俗最早发源于中原地区。唐朝末年,王审知率军入闽,十八姓随王,部众多为中原将士。新店镇西园村自古为福州城通向闽东地区的必经之路,交通便利,王审知家族的一支后裔与其部属吴姓和陈姓后裔定居于西园村,遂将中原故土的米龙习俗带至西园村。

  目前,米龙习俗主要流传于以晋安区新店镇西园村为中心的福州地区,以及中原地区、闽南地区、潮汕地区、香港、台湾等地。米龙习俗活动兴办的时机一般选择在春耕和秋收时节,主要活动形式为摆米龙活动,通常用1000斤左右的大米堆出一条巨大的“龙图腾”,活动内容有祭拜先祖、感恩祈福(安龙谢土)、添米增福、颂读惜福、点龙修福、乐施积福(福米捐赠)六大活动环节。

  举办米龙习俗活动的初衷及动机源起于古时乡邻宗亲对贫困人家的无私帮助。为避免采用当面捐赠形式引起受捐赠者接受捐赠时的尴尬,自尊心受损伤,宗祠则以纪念轩辕始祖、祈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由举办“摆米龙”活动。同村富有家庭捐献大米,活动结束之后“米龙”自然留放在举办活动的宗祠之中,而同村的穷人,活动当天则以共同参加“米龙祈福”活动为由,很自然地将“福米”领取回家。

  米龙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形成的“龙文化”内涵,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该习俗也深深融入了福州本地农耕文化和福文化元素,具有极其浓厚的福地文化色彩,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真善美的朴素情感。

  米龙习俗精神文化概括为:民族认同、乡里互助、扶贫济困、勤俭戒奢、珍惜粮食、感恩惜福。

  传统技艺

  项目:纸翻花制作展示及贯口技艺

  保护单位:福州市晋安区文化馆

  “纸翻花制作展示及贯口技艺”项目是手工制作、手工展示、曲艺唱口“三者合一”的综合性传统技艺。“纸翻花制作展示技艺”最早起源于清康熙年间湖北天门市郭氏家族,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912年,郭氏家族该技艺第十二代祖传艺人、原清宣统皇宫造办处人员郭正泰离开京城带着儿子郭达善等族人移居福州,在福州以制作展示和销售“纸翻花”为生。于是,“纸翻花制作展示技艺”在福州地区流传至今有上百年的历史。郭正泰的长孙郭立成,于解放前在福州地区传承爷爷郭正泰和父亲郭达善“纸翻花制作展示技艺”的基础上,增创了“纸翻花贯口技艺”。从此,“纸翻花制作展示及贯口技艺”完整形成并在后续传承中日趋成熟。

  “纸翻花制作技艺”是采用787×1092平方米、17克、拉力好、吸水性强的专用纸为主要原料,经过印浆、凿切、罩染、粘贴等四大工序(其中包含20多道小工序)手工加工制作而成。

  “纸翻花展示技艺”古时人们称它为“翻花”或“翻天印”,后来分别称之为“变花”“十八变”“十八翻”。“纸翻花展示技艺”是运用手的巧力、寸劲、角度、轻重、快慢等技巧,通过单手或双手摇动、抖动、弹动、甩动等动作,使“纸翻花”呈现出不同的动植物花卉形状。

  “纸翻花贯口技艺”是用“纸翻花”展示各种动植物花卉形象的同时,口随法变,用曲艺唱口表现形式,描述所展示的内容,使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上同步感受到愉悦欢快的共鸣。

  “纸翻花制作展示及贯口技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技艺瑰宝,是民间文化、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口技的生动载体,传承发展该技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民族文化记忆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晋安区文化馆积极开展“纸翻花制作展示及贯口技艺”历史文化挖掘研究,组织指导“纸翻花”艺人创新制作和展示技艺,创作“纸翻花”贯口新题材,积极开展“纸翻花”进校园活动,使该古老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项目:福州传统脱胎漆艺彩绘技艺

  保护单位:福州脱胎漆艺制作有限责任公司

  脱胎漆艺彩绘技艺是清代漆匠沈绍安在恢复继承古代“夹纻胎”技艺的基础上创新而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该技艺是在胎面上经垸灰、打磨、髹漆、研磨,再加以装饰。在继承传统彩绘技艺的基础上,福州传统脱胎漆艺彩绘技艺开展各项技术创新,融汇发展了台彩、彩画、变涂、台花、暗花等技法,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装饰艺术。

  它在传统的朱、黑两种漆色基础上,以“真金碾泥为色”,是福州漆艺彩绘技艺的独创。其以真金、真银,碾成金粉、银粉作调和料,解决了一般漆色干后变为黝黑、难与其他鲜艳颜料调和的困难,增加了蓝、绿、黄、褐等薄料漆色,且漆色经久不变。古有彩漆晕金,今又结合玉石雕、木雕等技艺,创新出宝石闪光、仿青铜、仿彩窑变等新式技艺,令福州传统脱胎漆艺彩绘技艺这一门艺术奇葩永葆生机,夺目绽放。

  晋安区远洋路75号福州漆艺基地是福州传统脱胎漆艺彩绘技艺保护传承载体。福州传统脱胎漆艺彩绘技艺蕴涵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是福州民间珍贵传统传统工艺,充分展现了福州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项目:八步拳

  保护单位:福州市晋安区文化馆

  “八步拳”源自清朝乾隆年间福建南少林寺武功奇人铁珠和尚。该拳法从近代武林大师郑培官传承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民国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店镇西园村陈庭壮对“八步拳”进行系统总结和融合提升,并于1923年起在福州地区多处开馆授徒传艺,在当时福州武术界享有较大的影响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改革开放前,陈庭壮的女婿翁培基、陈庭壮的儿子陈政良等继承了“八步拳”传统武艺并在福州市武术界崭露头角;改革开放至今,陈庭壮的外孙、翁培基的儿子翁尧芳继承家学,致力于保护传承“八步拳”,设立了桂山村“八步拳”培训交流中心,大力开展收徒传艺,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武术赛事。在晋安区文化馆指导下,“八步拳”传承人深入挖掘拳法历史文化,根据现代体育科学发展规律和传统武术发展特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该拳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使“八步拳”得到持续传承发展。

  “八步拳”拳理丰富,以静待动,后发先至,借势发力,灵活多变,以柔克刚;拳脚灵活多变,拳法刚柔相济,分上下攻击防守,结合吞吐浮沉和精气神形力的功法,使拳脚更加凶猛有力。“八步拳”套路包括:侧身战、美人八步、仙女掼斗、三六脚、连环拳、四门手、仙姑拜抖、十八滚翻、莲花宝座、齐眉棍等……“八步拳”在制敌发暴时,擅长贴身短打和远离打击,乃有”神仙难破安凯脚”之功。

  一百多年来,该拳法以新店镇西园村和桂山村为中心辐射发展,影响较为广泛。它根植于晋安区社会生活之中,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和鲜明的晋安武术文化特色。

  项目:鸣鹤拳

  保护单位:福建省世鼎鸣鹤拳研究院

  鸣鹤拳流传于中国东南沿海、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本国等地,福州市晋安区是鸣鹤拳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鸣鹤拳是传统拳术中南拳的一种,其特点是以形为拳,以意为神,以气催力,拳势激烈,上肢动作较多,善用掌,常发声,以声助力,因运气时声如鹤鸣,遂命名为“鸣鹤拳”。发力时,劲由足跟起,气沉丹田,腰、腿、臂贯串一气,力求顺达,讲究蓄劲,含胸拔背,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习武爱好者和普通群众的喜爱。

  鸣鹤拳源于永春县白鹤拳,相传至今有近五百年的历史。鸣鹤拳宗师是福州长乐人谢如如。清光绪三年至六年(1877至1880年)间,旅居福州的琉球人东恩纳宽量拜谢如如为师,后来回到琉球,把学到鸣鹤拳的拳理、拳法改编为日本刚柔流空手道,成了日本空手道的一代宗师。

  晋安区新店镇东园村陈世鼎(字麻伙)是鸣鹤拳宗师谢如如的得意高徒。陈世鼎承前启后,古技新作,独创了“鸣鹤化八拳”。该拳法套路计八步72式,把天成禽戏与道家气功融会贯通,能飞善鸣,栩栩如生,熔形意与搏击为一炉,集健身与养生于一体。该拳术充分体现了南拳的风格与技击特点,有弧步缠脚、撤步勾脚、偷步踮脚、犁步扫脚、踏踵踩脚、踹臁碾脚、明虾弹脚、扑步雀跳、蝙蝠落地,以及肩撞胸靠、挽肱震肘、贴胯摆臀、扣拳顶膝、承接擒拿、即步赶打、上醉下吞、牵牛过岗、摇搅弹抖、浑身是手、晃掌闪击等技击功法。

  鸣鹤拳大师陈世鼎(1898-1976)以新店镇为中心,在福州地区开设多处武馆,带徒传艺,弟子遍布省内外,在当时福州市和福建省武术界声名赫赫。目前鸣鹤拳已经传承至第六代。鸣鹤拳第五代传人刘德玉、李其龙等人立足晋安区,创立了福建省世鼎鸣鹤拳研究院,推动了鸣鹤拳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

  项目:罗汉拳

  保护单位:福州市晋安区武术协会

  罗汉拳源于清道光初年,法号“空因”的少林僧将罗汉拳传授给当时在泉州开元寺挂单的惠尘和尚,惠尘和尚将罗汉拳传给该寺杂役云一山,云一山又将罗汉拳传给福州王于岐。1923年,王于岐再次将罗汉拳传给福州陈修如,陈修如再传叶胜保、王一太、林培松、高建清等人,至今已在福州地区传承至第七代。福州市晋安区是罗汉拳的传承发展的核心区域。

  该拳法主要特点是严密紧湊,清晰明朗,身步稳健沉实,快速敏捷,纵跳似猿,定步似柱,手法朴实多变,劲力充足而精巧。在套路演练时,要求做到“三正、五通、三变”,即头正、身正、步正;手与眼通、眼与心通、肩与腰通、身与步通、上与下通;手变、身变、步变。做到内外配合,上下照应,完整连贯和快速多变。罗汉拳发劲时注重寸劲,发劲时须以气催力,以声助力,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该拳法在技击时强调双手护中,出手要快,运手务实,着手应刚。失势轮转勿退,得势进击如箭,意到手到,步到身随。胆要大,心要细,人强忌直入,宜向边门侵,踢腿不过腹,近敌身要低,手似车轮,肘如转轴;动手似牛舌,运肘如马脚;直来横克,横来直攻,触即变,发如箭,后发占先转败为胜。在手眼身法步的应用上,需要做到“头项随眼转,肩肘应沉垂,身腰龙蛇动,指掌器械挥,诸般能顺遂,多在腿脚灵。”该拳法主要套路有88式,加上“七步基”和“十三练功法”,共计108式。器械有单刀、枪术、棍术、匕首等。

  截至目前,晋安区共有25项各级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4项、市级1项、区级17项。

【责任编辑:徐昕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