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福建:美好生活 温暖人心

2021-11-18 09:07:27来源:福建日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头。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拓展居民收入增长的渠道,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谆谆嘱托,重如千钧;殷殷期望,言犹在耳。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让百姓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五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牢记嘱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改善继续迈出实质步伐。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让百姓幸福之基越筑越牢,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宜业宜居,有滋有味,一幅“高品质生活”的新图景,在八闽大地徐徐展开。

  扶贫解困,幸福基座夯实筑牢

  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温暖了无数人的心。

  心系困难群众,情牵百姓冷暖。五年来,我省保基本、兜底线制度不断健全,省、市、县全面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协调机制,把民生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高品质生活。”省委书记尹力强调,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共同富裕。

  短短五年,龙岩长汀县古城镇马头山村的刘春生,从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变身脱贫致富带头人。

  几年前,刘春生因病导致左小腿截肢,小儿子听力残疾,一家5口人挤住在泥坯房里,苦不堪言。

  2017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刘家和村里的特困户搬到了位于长汀县策武镇的幸福小区。“只掏了一点钱,就住上了一套三室两厅的大房子。”刘春生说,“这样的美事,做梦都想不到。”

  安居之后更要乐业。为了让刘春生端稳就业饭碗,当地政府部门为他送岗位、送技术、送培训等,还帮助他创办了长汀县第一个扶贫车间。

  “车间现在加工数据线,带动了3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刘春生高兴地说,“现在我不仅脱了贫,还有能力带动乡亲们脱贫,感觉特别自豪。”今年年初,他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五年来,我省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推动就业扶贫精准服务,建立精准就业扶贫实名制数据库,实现全省就业扶贫“挂图作战”和“动态清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和培训实现“两个100%”。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99.94万人,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275万人的目标任务。“1234”稳就业工作法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今年1—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6.85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93.7%;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96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79.6%。

  饭碗稳了,腰包鼓了。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39001.36元增加到2020年的4716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6334.79元增加到2020年的2088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49元。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近年来,一张覆盖城乡的兜底保障网越织越密,让越来越多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2019年,我省全面实现城乡救助标准一体化。截至目前,全省城乡低保年平均标准8302元,超过全国平均标准1063元,比2016年底提高69.9%。13.3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占全省脱贫人口总数的29.6%。

  到2019年底,全省4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时期,福建正持续接力,全面落实5年过渡期要求,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民生为本,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

  把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向民生。“十三五”期间,全省民生相关支出占比超过七成,平均达72.5%。共实施129件为民办实事,总投资达1756.9亿元。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从幼有所教到幼有善育、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五年来,随着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

  “退休后虽然有养老金,但是感觉很失落孤单。自从社区有了养老服务中心,我每天生活可充实呢,感觉越活越年轻!”午后,福州市金山街道水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舞蹈教室里,音乐与笑声交织。年过花甲的李素珍,一身红裙,一头利落短发,穿着高跟鞋,体态轻盈,跟一群“老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走起旗袍秀。

  旗袍秀、茶艺课、声乐班、书法课、拉丁舞……近年来,越来越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设长者学堂,让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了解决老人就餐难题,各地还纷纷开设长者食堂,暖胃更暖心,让老年人“吃”出幸福感。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如何让老人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201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召开省委全会研究部署养老补短板工作,先后出台“养老二十条措施”等17份省级政策和60余份部门配套文件,养老政策进步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十三五”时期,全省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1.4万个,比2016年底增长120%。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由31张提高至37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由21%提高到55%。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目标,加快推进健康福建建设,全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达78.33岁,比2016年提高1.11岁,主要健康指标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全省三级医院达87家,比2016年增加23家。随着复旦中山厦门医院、复旦华山福建医院相继落户,越来越多疑难重症患者无须远赴省外就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6万所,学前三年入园率98.8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3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3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7.88%(全国为54.4%),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6.3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有住的”到“住得好”,住房改善敲开幸福家门。“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54.4万户居民搬出棚户区住进新房,27.9万户住房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2019年底,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3.5平方米,比全国人均高3.8平方米。安排补助资金30.97亿元支持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490个,惠及居民约25.2万户。

  一件件、一桩桩,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得到有效改善,带给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惠民,幸福生活有滋有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自然遗产,是创造高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环。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便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青山绿水间,谆谆嘱托:“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下,经过4年多努力,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实行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武夷山国家公园作为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地,试点任务圆满完成。

  如今,“保护第一、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国家公园理念正深入人心。

  从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国家公园到家门口小而美的“口袋公园”,生态宜居生活让老百姓幸福“升级”。“十三五”期间,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增长21.59%,达到8.94万公顷,全省建成区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三。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荫、四季见花,老百姓惊喜地感叹“‘诗与远方’近在眼前”。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物质的富裕、环境的优美,也包含精神的富足。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高峰工程,成为文艺评奖改革以来全国首个“五个一工程”实现“满堂红”的省份。《山海情》《山哈闹海》《绝境铸剑》《一诺无悔》……文艺精品佳作不断,成果丰硕。

  越来越多文化大餐,为百姓幸福生活“提鲜”。五年来,我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省建成公共图书馆94家、文化馆97家、各类博物馆123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22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万多家,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

  保护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

  2017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福建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体系初步形成。截至目前,武夷山、土楼、鼓浪屿、泉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省世界遗产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全省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在传承中涵养文化自信。

  在福州,随着古城日渐复兴,越来越多“后生仔”把曾经的“老古董”变成“潮文化”。代代传唱的方言童谣,成为“秒抢”热门课;林则徐、严复等福州先贤“化身”卡通人,吸引游客争相“打卡”。

  在朱熹故里南平,140多处朱子文化遗存得到立法保护。“学生们诵读朱子格言等经典后,变得更有礼貌,更主动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南平一中语文教师范成忠说。

  时光流淌,文化传承滋养着幸福生活的每一天。

  民生答卷可圈可点,民生改善未有穷期。

  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福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新征程上书写民生幸福新答卷。(记者 潘园园)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