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中国核工业从这里走来——来自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蹲点报告

2019-04-25 09:56: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中国核工业从这里走来——来自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蹲点报告

  新华社记者高敬、安娜

  北京西南郊区,有一个看上去不怎么起眼的小镇——新镇,60多年前因核而建。但在中国核工业领域,这里却是个最有历史感的地方——

  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在这里建成;

  我国“两弹一艇”不少关键数据在这里采集;

  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7位曾在这里创建功勋;

  这里派生或援建了十余个核科研和生产单位,被称为“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中国核工业的摇篮”……

  这里是中国核工业的起点——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在地。记者近日走进新镇,感受中国核工业近7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程,认识核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阔应用。

  “一堆一器”,开启中国原子能时代

  一块三米多长、两米多高的淡蓝色“大块头”静静地立在原子能院工作区的大院里。这个“大块头”就是我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的主磁铁。

  一路之隔的花园里,立有钱三强、王淦昌两位核物理学家、原子能院两位前任院长的雕塑。花园的另一侧,是一座式样古朴的大楼——反应堆大楼,这里建有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人们叫它“功勋堆”。

  原子能研究离不开大型核设施,没有大型核设施,所有研究都是纸上谈兵。原子能研究需要的基础核设施就是反应堆和加速器。

  1955年,党中央作出了创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并决定从苏联引进一座7000千瓦的重水型实验性反应堆和一台直径1.2米的回旋加速器。从1956年破土动工,仅仅两年多,一座新的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就在荒滩上“长”起来。

  1958年6月10日,回旋加速器调试出束;1958年6月13日,重水反应堆首次达到临界。

  “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跨进了原子能时代。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两弹一艇”的成功背后,“一堆一器”功不可没。

  上世纪70年代,在运行二十年后,反应堆出现设备老化现象,不得不降功率运行。

  今年已经80多岁的张文惠在反应堆工作了几十年。他回忆道:“反应堆心脏坏了,有人说换个心脏,还有人建议换个更高级、有中国特色的心脏。”

  他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做理论分析,验证反应堆改建的各项参数,用大量的数据说服上级领导同意对反应堆进行改建。

  历时一年零六个月,重水反应堆成功“返老还童”,性能得到提高,而且总投资只有新建堆的十分之一。反应堆重新焕发了生机,并为我国首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试验、设计做了大量技术支持工作,还可以进行单晶硅的辐照生产等。

  从啥都得向国外学习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并创造性完成重水反应堆的改建,原子能院的科研人员凭着对核工业的情怀和拼搏精神,实现了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这说明中国科技人员的能力可以屹立于世界反应堆之林。”张文惠自豪地说。

  1987年和2007年,回旋加速器和重水反应堆先后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光荣“退休”。

  如今,“一堆一器”已经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和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它们安静地矗立在原子能院工作区中心位置,仿佛两位老人,见证着我国核事业稳步发展。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陈玲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