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波澜壮阔四十载 民族复兴展新篇

2018-08-28 17:31:13  来源:统计微讯

  波澜壮阔四十载

  民族复兴展新篇

  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40年来,中国共产党无惧风高浪急,无畏艰难险阻,聚精会神搞建设,卯足干劲谋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一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成功从低收入国家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的40年,也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速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40年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推进改革,全力扩大开放,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增量规模显著扩大。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86年上升到1万亿元,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17年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827122亿元,当年经济增量折合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经济体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1978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近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元台阶,2007年超过5万亿元,2011年超过10万亿元,2017年突破17万亿元,达到172567亿元,1979-2017年年均增长13.8%。财政实力的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了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随着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经常项目盈余快速积累,吸引外资不断增加,外汇储备短缺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7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3139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 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发展的40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40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40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7%和32.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4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7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提高30.4个百分点。

  需求结构持续改善,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需求结构很不稳定。近年来,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9%。消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13-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资本形成总额高12.4个百分点。

  区域结构优化重塑,地区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地带率先发展起来。2000年,东部地区[1]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5%,比1978年上升10个百分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逐步解决地区发展差距拉大的问题,又相继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不断显现。2001-2017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1%和11.6%,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1和0.6个百分点。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积极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增长带加快形成。

  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动下,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比1978年末上升40.6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2017年末,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2.35%,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16.1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0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连续8年快于城镇。

波澜壮阔四十载 民族复兴展新篇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

【责任编辑:燕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