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张笑脸 见证时代巨变
上世纪80年代,看到有人拍照,进城游玩的农妇爽朗地大笑。
福州日报记者 朱榕 实习生 杨真/文 记者 叶义斌/摄
上世纪80年代,拥有一辆摩托车有多拉风?五一广场今天的模样是怎么来的?“船上人家”上岸前,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呢?这些答案都藏在摄影家陈德锟的镜头里。巧的是,他出生于1949年,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摄影创造,作。在艺术创作之余,他还拍摄了不少反映福州社会状况和人文变迁的作品,这些作品在纪实性之外充满了艺术趣味。伴随他的讲古道今述,如烟的往事恍如近在眼前,今昔对比尽在其中。
从买自行车都难到家里有多辆汽车
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最普遍的代步工具。1988年陈德锟在原台江邮电局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当时邮电局门口满是自行车,远处一辆无轨电车正在经过。
但在陈德锟刚工作的上世纪60年代末,要买一辆自行车并不是易事。那时流行“36只脚”的说法,一名男青年要结婚,家里得备齐大衣柜、大床、床头柜、五斗橱、一张方桌和4张椅子这样一套共“36只脚”的家具。此外还得有“三响一转”——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自行车。
和别的年轻人一样,陈德琨工作没多久,就想着买一辆自行车代步。“那时候一个月工资才20多元,要省吃俭用一年才能买辆自行车。”陈德锟说,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他和几个刚入职的同事还成立了“互济会”,每个月工资凑在一起,分批支领来减轻负担。
上世纪80年代,自行车遍地走,摩托车还是稀罕物,只有“阔人”买得起。在陈德锟拍摄的南后街照片中,一个爸爸骑在摩托上,载着孩子到南后街挑花灯,旁人投来羡慕的眼光。陈德锟说,当时八一七路文庙附近还设有雅马哈摩托的展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街景照片中,已经出现了第一代红色夏利出租车的身影。当时坐出租车属于高档消费,没有重大事情人们一般不会坐。
“刚工作时,一个月工资才能买得起一盒胶卷,更别说梅花表、摩托车这种高档货了。”陈德锟说,时代在进步,如今他一家8口人就拥有4辆小汽车,摄影器材也越来越先进。
相关新闻
- 坚守改革开放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2018-08-13 11:57:45)
- 人民网评:坚守改革开放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2018-08-12 15:01:18)
- 宣言:改革开放天地宽(2018-08-12 10:30:55)
- 福州“高度”不断刷新 现有超百米高楼437栋(2018-08-11 08:31:02)
- 亲历者再忆“松绑放权”:敢为人先 弘扬企业家精神(2018-08-10 11:43:55)
- 《老区巨变:福建样本》专稿 政策体系的自豪 一一福建老区改革开放40周年巡礼之三(2018-08-10 11:17:58)
- 中央主流媒体纷纷聚焦福州 点赞福州改革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2018-08-09 00:12:07)
- 福建万千连家船民上岸:告别河海漂泊 踏上小康征程(2018-08-07 08:18:01)
- 福州:马上就办 真抓实干(2018-08-07 07:41:44)
- 改革开放40年 重温那些振奋人心的经典话语(三)(2018-08-04 17:11:18)
- 这一声“开山炮”,震撼中国!(2018-08-02 17:01:56)
- 苍霞新城从棚改出发十几年持续升级 年内再展新颜(2018-08-02 07: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