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新闻网 > 专题频道 > 2007“315”维权行动 > 正文
打破对品牌知名度的消费迷信

http://news.fznews.com.cn   2007-3-13 9:44:32   来源:新华网
 

  李靖、姜春龙

  近段时间,从知名化妆品品牌“SKII”紧肤抗皱精华乳宣传语被疑有误导消费者成分,到肯德基5种产品被发现含有致癌的“苏丹红一号”,两家位列世界500强企业的知名产品出现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被忽视已久的事实:企业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不能成为消费者迷信某种产品质量的理由。  

  已有5种产品被禁售的肯德基之所以能做到今天的规模,其产品必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及销售,有一整套相对较高的质量标准。从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关系而言,对社会的责任感、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尊重,是维系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动力。但是,最近发生的“苏丹红一号”事件说明,即使像肯德基这样的世界知名品牌,也不能绝对保证产品质量不出问题。

  知名品牌产品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企业必须加倍珍惜的易碎品。如果企业以产品已经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自居,以为到一定时候便可高枕无忧,放弃质量管理甚至不惜牺牲消费者权益来提升经营业绩,则无异于拿自己的生存作筹码进行赌博,到头来,由公众赋予企业的品牌形象最终会被击得粉碎。

  事实胜于雄辩。去年一段时间,舆论曾就所谓通过某某质量认证的企业产品是否应该免检进行过讨论。现在看来,特定时间和条件下的质量认证结论,绝对不能成为通过认证的企业及其产品可以彻底免除检验的理由。担负产品质量检验职责的政府部门既不能冀望企业的产品质量一劳永逸,也不能有质量检验工作可以一劳永逸的思想,否则就是对国家和消费者不负责任。

  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的发展,对消费者、客户负责是企业必须担当的核心责任。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投资,也培育出了一大批本土知名品牌。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所有企业都应当铭记一个事实,真正养育企业的是广大消费者,必须时刻牢记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责任。否则,受损害的绝不仅仅是消费者。

【字体: 】 【收藏本页】 【打印】 【关闭
  相关新闻
·近七成消费者选择“默默承受”说明了啥[2007-3-13 9:42:41]
·在维权行动中界定公权力的边界[2007-3-13 9:41:48]
·“维权过火”不等于敲诈勒索[2007-3-13 9:40:18]
·市场经济演进与《消法》的困局[2007-3-13 9:39:17]
·商家善待投诉就是善待商机[2007-3-13 9:38:34]
·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有多高?[2007-3-13 9:37:33]
·商业欺诈中的信息不对称[2007-3-13 9:36:39]
·消费维权不是请客吃饭[2007-3-13 9: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