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看着眼前骨瘦如柴的秦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你到底是人还是鬼?追悼会都为你开过了。"
原中原军区干部教导团政委秦忠差点被他晃得散了架,此时此刻的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握着李司令员的手,任凭眼泪尽情地流淌……
两年了,从1946年6月突围以来,秦忠随部队跨越平汉线、抢渡襄河、游击鄂西北、血战桐柏,最后部队被打散,弹尽粮绝,身负重伤一路乞讨,终于找回了部队。秦忠是幸运的。在这场为解放战争揭幕的中原突围中,我中原解放区5万多部队,以大局为重,反复冲杀突出重围,转战陕南、鄂西北策应全国其他解放区战场,以损兵半数为代价,赢得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全面胜利。多少忠魂,埋骨中原。
同室操戈,湖北大悟山险成第二个皖南
"中原军区就像是插入敌人肚子里的一把尖刀,蒋介石是容不得我们的。"时任中原军区1纵4团团长的王定烈说。他的4团在中原突围中5次当前卫,5次当后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做出重大贡献。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国民党军队的枪又重新指向了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此时的共产党,已经在全国建立了6大解放区,很多地区也被共产党控制,成为游击区。国防大学军史专家徐焰形象地介绍当时迅猛发展的解放区态势:"共产党的干部从陕甘宁解放区开个路条,就可以一直走到苏南。"
中原解放区则直插中原腹地,剑指武汉、北窥郑州、东挟南京,共建立了38个县级民主政权,解放人口达1300余万。
1946年初,在和平调停的烟幕下,国民党陆续调集30万大军,将我中原军区部队团团围困在以湖北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100公里的狭小地带。6月,蒋介石密电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对包围已久的我中原部队实施围歼--在他看来,歼灭中原军区,就如同当年发动"皖南事变"。
事实上,中原军区从1945年底起就陷入了走留的两难境地。当年359旅南下支队来到中原军区,带来了包括干部教导团政委秦忠在内的大批干部--按照中共中央的本意,此举是为了进军华南、华中,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同时也是抑制蒋介石军队的势力。然而,进入1946年,形势就急转直下。
3月,干部教导团政委秦忠匆匆赶到宣化店,参加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旅以上干部会。此次讨论的中心问题是突不突围和如何突围。就在这次会议上,中原军区领导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悲观主义者一度抢占了发言权。"李先念当时把帽子狠狠地砸到桌子上,非常生气地说:'就算是围成一个铁桶,我也要搭个梯子爬出去!"秦忠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李司令员最后地说:'坚决突围!'"毛泽东同志在接到中原军区的请示后,6月23日以中央名义复电:"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
东西突围,襄河再次上演"湘江血战"
蒋介石命令部队,于7月1日发起总攻,务必在24小时内围歼中原军区部队。中原军区开始紧张地裁减编制,疏散老弱病残人员。秦忠所在的干部教导团就地解散,人员分散到各野战部队,他怀有身孕的妻子谢建华则被安排化装疏散。"组织上安排我也化装分散突围,但我决心死也要和部队在一起。"秦忠说。他将化装成教授夫人的妻子送了一程又一程--这一去,谁又知道是不是诀别呢。中原军区派出皮定钧一个旅向东佯动,吸引敌人。主力部队则分成南北两路向西突围。
6月24日,部队开始集结。留下来跟部队行动的秦忠此时成为了编外干部,在滂沱大雨中踏上了征程。
皮定钧旅7000余人在东线进行了顽强而机智地佯动,使敌人部队大量向东集结。
不仅如此,皮定钧旅在完成佯动任务后,还胜利突破敌人封锁,一路打到了豫皖苏解放区,只有不到百人的伤亡,成为中原突围中建制最完整的部队。1955年的授衔中,毛泽东亲笔批示:"皮有功,少进中",将原定授予皮定钧的少将军衔晋升为中将军衔,也许便是对其中原突围中杰出表现的一种肯定吧。然而,西线的突围却仍然困难。
"敌人在平汉线一带修建了大量的碉堡,还埋了很多地雷。"秦忠说,"还出动了飞机和铁甲车队,准备在平汉线以东就消灭我们。"
一个俘虏兵劝说秦忠:"长官,你们是过不去的,那边全是连环地雷阵。"
"我们团多半都是打过日本鬼子的原新四军5师的老兵,连营干部许多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作战非常勇敢。"秦忠回忆。教导团解散后,他又被临时任命为1纵3旅9团副政委。离开了根据地部队得不到补给和休整,经过10天左右的作战和转移,到达襄河东岸时已经非常疲惫。
襄河,这条长江的主要支流,总是能因为血战而名声大振。6年前,国民党抗日名将张自忠上将率2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2000余人东渡襄河,奋勇进攻日军,因寡不敌众而举枪自戕,成为国民党抗战中殉国之职务最高者。如今,中原部队突破平汉线,抵至襄河东岸。"天天暴雨,河面涨到了1000多米宽,千军万马全挤在了东岸。"王定烈回忆。他的4团作为前卫部队,用4条小船于7月10日夜渡过了襄河,但更多的部队被阻隔在了东岸。西岸渡口被敌人完全控制,为数不多的几条小船在咆哮的襄河上来回的奔波。"敌人的飞机不停地扫射,场面非常惨烈。"王定烈说。
爆炸声、呐喊声、河水的喧哗声,交织在一起,不停地有人倒下。为了加快渡河的进度,很多战士甚至趴在船帮上,用枪托划水,大部队终于在7月13日拂晓渡过了襄河。"我们有两个营2000多人阻击敌军,掩护主力部队渡河。"秦忠说,"战斗十分惨烈,掩护主力过河后,自己向北突围到陕南,打散的部队上山打了游击。"如此的场景,不由让人想起12年前,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湘江血战。一样的围追堵截,一样的前赴后继,一样的血染碧涛。
仍然和12年前一样,这支由红军战士为骨干的部队终于冲出包围圈,进入到神农架地区。
化整为零,苦苦支撑敌后战场
秦忠的妻子谢建华此时已生下了一个儿子,她正在晋冀鲁豫军区焦急地等待丈夫的消息。她还不知道,她丈夫和其他战友的追悼会将于1947年7月5日下午举行。组织上没有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她,而是通知她留在屋子里守电话。谢建华越想越不对劲,悄悄地抱上不到8个月的儿子跑到了小礼堂,只见祭台上赫然写着"秦忠烈士灵位"。谢建华只觉得天旋地转,一头栽倒在地上。她哪里知道,此时的秦忠虽未牺牲,也正在经历他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部队在神农架地区不停地突围,又不停地被包围,苦苦支撑,伤亡巨大。
"没有补给,没有后方,基层政权也很难建立。" 时任团政委的秦忠为迅速打开局面,当地的洪帮交上了朋友,并坐上了第五把交椅,人称"红旗大爷",他甚至还利用这层关系,为部队筹集了200多件棉衣。根据中央指示,中原军区为策应全国其他解放区,令其现有部队在原地坚持武装斗争。
秦忠一路转战到豫南的桐柏地区,左腿动脉被打断,痛苦万分。他实在不想拖累部队,拔出枪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警卫员扑上来,死死地掐住了秦忠正欲扣动扳机的手。警卫员哭喊着:"要死也轮不到你死,我背也要把你背出去。"鉴于秦忠伤势严重,部队不得不把他寄养在一个老乡家中。"当时打散的部队很多,敌人四处搜捕我们的伤员。"好心的老乡连夜在牛圈里挖了一个坑,把秦忠藏了进去,再盖上一层稻草和牛粪。伤病中的秦忠连日高烧,几经生死。此时,从北路突围的原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王震所部2000余人,此时也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包括王定烈4团在内,更多的中原军区部队,则是化整为零,在中原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伤未愈的秦忠,一瘸一拐地踏上了寻找部队的道路。他甚至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只知道华北有解放区,要往华北走。饥饿、伤病,连一只骨瘦如柴的老狼也把他当成攻击对象,跟踪了他一个晚上。奄奄一息的秦忠在寻找部队的路上,居然路过了岳父家!秦忠在未曾谋面的岳父岳母的掩护下隐蔽养伤,直到1949年的春天才得到关于部队的消息。
当秦忠数日北上到达开封,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邓子恢感慨地握住他的手说:"你们用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我军的胜利。同志,你辛苦了!"
当时的秦忠并不知道,中原突围完成了人民解放力量的重大战略转折,牵制敌军对陕北、东北和华北解放区的进攻,粟裕以2.5万兵力,与进攻苏中解放区的12万国民党正规部队作战一个多月,歼敌5.3万余人,创造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陈毅同志曾说:"没有中原突围,就没有华东战场的七捷。"
"如果不考虑其它战场,给我一个团,敌人能拦得住我吗?"秦忠说,"为扭转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我们的牺牲是巨大的,也是值得的。"
1949年4月,在二野第二野战医院的一间宿舍里,秦忠终于见到了妻子谢建华,还有他两岁多的儿子,夫妻二人百感交集,喜极而泣。秦忠兴奋地把儿子举过头顶,高喊着:"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此时,我百万雄师,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渡过长江,冲进总统府。
今天,90岁的秦忠和82岁的谢建华,如今在武汉安详地享受了中原的和谐。中原突围前,按照规定要毁掉所有的资料和文件,但妻子谢建华还是偷偷地把一张与战友的合影缝进了鞋底,并保存至今。照片中的6人中,有人倒在了突围的路上,有人已经辞世。唯有这张偷偷保存下来的照片,还有大悟和宣化店,成为秦忠夫妇一生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