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让优良传统融入官兵血脉
一支部队的传统,是流淌在官兵血液里的。只有血脉相承,才能薪火相传。
在“铁军”,有一些雷打不动的做法。
去年2月,“刘老庄连”指导员刘化上任第一天,连长便郑重提醒他:“作为连队的‘党代表’,你要做好接受全连党员考核的准备。”刘化一头钻进连队荣誉室,逐张照片看,逐段历史学,在到任后的第一个党日,通过了全连党员对他的传统知识考核。
从师长、政委到普通一兵,入门先过“传统关”,这个做法在“铁军”已传承了几十年。
每当新兵入伍、新干部报到,都要以营连或部门为单位,组织系统学习“铁军”英雄战史、光辉战例、著名战将,师史、团史、连史教育每月一课,师歌、团歌、连歌每天一唱,考核时既要口答基本常识,讲述英雄业绩和战斗故事,又要像研究生进行论文答辩一样阐释对传统的思考。
在“铁军”,传统教育形成了春风化雨的氛围。
走进“秋收起义红二团”一连,记者发现楼房最醒目的门楣处,悬挂着鲜红的“百战百胜连”、“英勇连”等最高荣誉标示牌,走廊里挂满了连队英模画像和战斗场景的图画。
在这个师,每个营区的醒目位置,都矗立着英模人物灯箱,每个官兵都佩戴着“铁军”臂章。局域网上,从师史、团史到各荣誉连队连史,从12集专题片《铁军雄风》到反映本师战斗历程的“铁军文化影视库”,丰富多彩,每一位“铁军”成员从进入营门开始,就浸染在充满激情的“铁军”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时刻受到滋润。
在“铁军”,有一套铸魂砺志的机制,常抓不懈。
作为“支部建在连上”的发源地,无论形势怎么发展、班子怎么更替、兵员成分怎么变化,“铁军”始终把铁心跟党走的传统,视为血脉代代传承。“军旗永随党旗飘”,是“铁军精神”的核心和永恒不变的铁律。
为把军魂融入官兵灵魂,这个师建立了一整套教育引导机制。弘扬传统专题教育、当好红军传人主题实践活动,每年不少于两次;每当国家、军队重大方针政策出台,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问世,都认真组织专题教育;每当社会上出现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言论,立即组织官兵旗帜鲜明地进行批判;每当工资津贴调整、部队物质文化生活改善,都开展“知党恩、报党情”教育活动;每当执行重大任务,都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高唱颂党歌曲、向党旗宣誓……
独具“铁军”特色的继承传统做法,打造出“铁军”官兵特有的秉性和品格。“铁军”精神已化为一种责任、一种文化、一种情结、一种动力,融入官兵血液、植入官兵骨髓。
与时俱进,赋予优良传统新的时代内涵
传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积淀,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顺应时代要求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形式,才能永葆青春。
在“铁军”的历史上,枪林弹雨中扛着一面面鲜红战旗,曾激励无数官兵冲锋陷阵,夺取胜利。
但在今天,情况变了。
一次,某红军团组织机械化步兵山地进攻演练,官兵们喊着口号,打着连旗,冲向山顶。观看演练的上级首长当场提出了疑问:“现代战争,先行梯队还能不能打着红旗冲锋?”“是啊,这样做不是给敌人指示打击目标吗?”官兵们幡然醒悟。
师长杨剑谈了自己的认识:“光荣传统的延续,并不等于‘复制’和‘拷贝’历史,关键是让光荣传统的精髓与时代的要求合拍。”
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使命任务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促使该师党委对一些传统进行了审视和改造。
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不再只讲吃苦,还强调重在创新、重在发展;讲战斗精神,不再单纯讲不怕牺牲,既讲英勇顽强,更讲机智果敢。于是,“朱德的扁担”被请进了团史馆,不再“随队执行任务”;当年泸定桥上的6节铁索链,也不再逢任务就背在指导员身上……
“飞夺泸定桥红二连”评选“新时期22勇士”时遇到了难题:6名体能素质稍逊于其他候选人的技术能手,能不能评为勇士?最终,在激烈的争论中,6名技术骨干登上了光荣榜。打赢信息化战争,要靠新知识、新技能,这些技术“勇士”代表着新型士兵发展的方向。
“铁军”以善打硬仗、恶仗而闻名。然而,一些训练不讲科学的“土办法”也被当成传统传了下来。上级机关一位参谋到某连蹲点,发现连长组织训练动辄搞疲劳战术,便悄悄提醒:“训练不要蛮干。”谁知那位连长撂下一句话:“我们‘铁军’就这传统!”
传统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要想让优良传统基因更优良,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如今,“以情带兵、以理服人、以身作则”、“尊重战士人格权、民主权、课余时间支配权、隐私权、正常交往权”的文明带兵活动,在全师干部骨干中蔚然成风。
近年来,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新要求,该师把“铁的信念”体现在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上;把“铁的意志”体现在坚韧顽强、英勇善战上;把“铁的团结”体现在以人为本、科学带兵上;把“铁的纪律”体现在从严治军、依法指导上;把“铁的作风”体现在求真务实、真打实备上,为“铁军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扬光大,让优良传统走进军事变革实践
传统,来自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离开了实践的载体,传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这一点上,该师党委看得更深,想得更远。政委周和平认为:“‘铁军精神’,是我师在几十年的战火洗礼中形成的。虽然也可以通过平时教育传承,但能否经得起考验却难以检验。因此,必须通过近似实战的训练来继承和发扬。”
为此,他们确立了把作战训练与教育融合的新思路,让优良传统融入军事变革的火热实践。
在演兵场上,他们刻意设置各种险局、难局、危局,甚至残局、败局,把对手设强、把环境设真、把课目设难,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磨砺摔打部队,在提高训练水平的同时,砥砺部队的战斗精神,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成效。
执行重大任务的艰难环境与严格要求,更是成了“铁军”官兵磨砺意志品质的绝佳实践平台。近10年来,大项任务接踵而至,时间紧、难度大,师党委每次都把弘扬“铁军精神”贯穿其中,以大项任务磨砺“铁军精神”,以“铁军精神”促进任务完成,演绎出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一夜之间筑起一道拦河大坝,一夜之间搬走一幢废弃的营房,一夜之间在海水里建成一座阅兵场……
难能可贵的是,每次完成重大任务载誉归来,他们都要按照“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要求,重新进行审视,第一件事就是查摆问题,善于在“表扬声中查败笔”,在补“短板”中寻找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每当上级工作组来检查考核,他们都请上级多指问题、多挑毛病;每当首长来部队视察,他们都用较大篇幅汇报自己的不足。2005年11月,一位军委首长到该师调研基层建设情况时,师党委的汇报中讲问题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首长称赞说:这才是“铁军”的作风!
该师党委一再告诫官兵:过去我们凭借勇猛顽强的作风,攻克一个个堡垒;今天,我们要依靠求真务实的作风,锻造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钢筋铁骨。
如今,勇于揭短、主动“亮丑”,在“铁军”部队已成为一种“习惯”。
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铁军”用优良传统激励官兵去攻坚克难,使“铁军精神”成为战斗力建设的“倍增器”。转型10年来,“铁军”出色完成了军委、总部和军区赋予的17项重大任务,师团全部跨入“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