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百
唐承华:行走自然记录灵魂感悟,跨界表达艺术中的“中国精神”
写生时的唐承华。
探索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精神”表达
唐承华大学读的是油画,在日本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所学的也是油画,是什么让他“移情”版画,开始探索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
追溯他的从艺之路,可以清晰地看见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在福建师范大学读书时,正逢艺术界著名的“85思潮”,年轻的唐承华看到了波及东西方的当代艺术大潮汹涌澎湃,他决定到当时的亚洲文化中心日本继续深造。由于在国内版画氛围不如日本浓厚,设施也比较简陋,市场尚未培育成型,因此唐承华真正关注到版画的独特性是在日本期间。
“在日本学习,工作室条件非常好,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优秀的版画家,他们经常会举办个人画展,站在这些作品面前,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唐承华说,还有版画收藏家、博物馆、企业、文化机构对版画的热衷,使得版画市场红火异常,这激发了自己的兴趣。“我喜欢运用粗犷的线条和色彩块面构成的框架式结构,并在叠印的秩序性框架中穿插许多感性的痕迹,使画面有一种宏阔的气象和充沛的力量。”
在中西方绘画众多的表现手段中,线是最基本的、最能体现生命感情的手段,但对线研究最深刻、运用最自如的莫过于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唐承华始终在思考,如何把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线意识、线技巧,用于版画乃至其它艺术作品中,凸显“中国精神”?
《那天,阳光灿烂》(布面油画,2015年)
上世纪90年代,“版画的间接性、制作性及其所遵从的程式是否阻碍了艺术家情感的自由表达”这个疑问在中国版画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与争论。2000年,唐承华开始创作布上综合材料《时间的痕迹》系列作品,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答案。他把油画元素引入创作,以油画开放性的激情来打破版画含蓄性的程式,发挥两种绘画语言的双重优势,令业界叫好声一片。2005年,在中关村杂志社主办的“2005最佳风云榜”颁奖典礼上,《时间的痕迹》获得“最喜爱的美术作品”奖,沉寂多时的中国版画重现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综合竞争力不断攀升,中国文化受到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关注。唐承华认为,艺术家应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探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怎样使中国文化艺术更强大,更具国际影响力。“如果不去搭建一个可以与多种文化对话的平台,寻求西方社会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的认可,中国文化就会被边缘化。”
《唐丝漫延》(综合媒介,2011年)
他认为,中国油画在语言上的民族化探索步伐在不断成熟,而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精神也日益被艺术家们所看重,中西文化差异,使得中国油画家经过了近一个多世纪的思考,花费大量的心血去探索两种绘画形式融合的种种可能。
唐承华曾以《唐丝漫延》为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在他看来,这是带有典型“中国风”的跨文化作品。他解释,中国先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则以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积淀的残絮形成纤维薄片,晾干后经过剥离可以用于书写,这是中国造纸术的起源。目前,这种手工技术仍然延续至今。
因感念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他深入巴蜀盆地的四川夹江,在一个传统手工制纸作坊内,他亲身体验裁剪、散浆、打浆、充填等操作。在“桑蚕纸”运到北京后,再以版画制作的步骤,划线、刮刻、衔接,最终进入展厅,透出一股远古悠思的情怀,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当代视觉艺术。
《唐丝漫延》(综合媒介,2011年)
与此同时,唐承华对于艺术衍生品的开发也分外引人注目,他的抽象艺术作品大受时尚界的关注。除了在纸上作画之外,他在布、陶瓷、真丝、纸塑等各种系列材质上进行创作,让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更近。“每当我产生创作欲望时,没有东西能约束我,进行自由表达,才是最重要的。”
由他参与创作设计的时装、女包、雨伞、鞋子、花瓶、床单、水杯通过不少时尚品牌走向社会,飞进寻常百姓家,他将自己的艺术观念以生活美学的方式向社会输出。“我觉得很多人强调自己做纯艺术,是一种不自信,才一再给自己一个定位。”在他看来,贴近生活的艺术才是更有生命力的艺术,艺术无界限,关键是有灵魂,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这种跨界混搭今后会是一个趋势和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