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大家头条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五十五

“中华民族英雄”高士其:永不下“火线”的科普战士

发布时间:2017-06-16 14:53:46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党最忠诚的战士:爬也得爬到延安去 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想如何出好作品

  “生活中如果只充满一个病字,精神便会空虚和烦恼;只有把自己的身心同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联系起来,生活才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这是高士其曾说过的一句话。关于高士其的故事很多,但是有件事不得不提:他是我党最忠诚的战士。

  彼时,随着高士其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他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当时,延安就像是一座革命的灯塔,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也包括他。高士其决心到延安去。他说:“我一天爬几丈路,也得爬到延安去!”

  1937年8月,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高士其拖着半瘫痪的身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向延安的旅途。高士其刚到延安,毛泽东主席就来到他住的窑洞里看望他,亲切地勉励他“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此后,不论工作还是治病都当做一场战斗,意志坚定。1939年1月,高士其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又勉励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奋斗终身。他也牢记了这句话终身。

  在延安的生活异常艰苦,缺乏医疗条件。他忍受着病痛工作,在全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浪潮中,写下了《我的原子也在爆炸》。他写道:“我虽然不能起来,我虽然被损害人类健康的魔鬼囚禁在椅上,但是哟,魔鬼们禁止不住我们声浪的交响”。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已接近于全身瘫痪,党把他安置在北京医院,要他长期养病。他却请求党组织“不要把我当成病号看待,我还能为祖国出力,给我分配工作越快越好!”

  周恩来总理同意了他的要求,安排他担任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有了工作后,高士其似乎忘记了自己躯体的病痛,他要为新中国而写作,为社会主义而写作。但作为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来说,每写一篇文章都要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他往往几天、甚至几个星期都处于紧张的思考状态,手脚剧烈的颤抖眼球上翻,嘴里不由自主地哼哼,饭吃不下,觉睡不好。

  高士其创作非常认真,每一篇文章都要从一稿开始一直改到七、八稿及至十几稿。有时早晨醒来人还在床上,他就笑眯眯地说:“我已经想好一篇文章。”面对苦难和折磨,他活得十分乐观,当他说的话别人听不懂时,他就笑称自己的话是“高语”。

  他的病一直发展着,但他的工作节奏却有增无减地加快。1984年夏天,高士其进食已改为鼻饲,病情十分紧急。即使如此,当需要挂点滴治疗时他总是要求挂在左手,不愿伸出右手,他说:“右手是要工作的,谁也不能剥夺我工作的权利。”

  但他已经为新中国的科普事业透支了太多身体,1988年12月19日,这位我党最忠诚的战士再也没有醒过来。

  我们的土壤妈妈,/是地球工厂的女工。/在大自然的建设计划中,/她担负着几部门最重要的工作。/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经营着无机和有机,/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由几寸到几千米的深度,/都是她的工作区。/她的下面有水道,/水道的下面是牢不可破的地壳......

  这节选自高士其创作的科学小品文《我们的土壤妈妈》,用拟人手法,生动、有趣地介绍了土壤的功能与作用。虽然斯人已逝,但他的作品却是永存,教育着一代代青少年拥抱科学。他的精神更是像一座丰碑,指引着中国科普教育事业百折不挠,勇敢前进。

  【各方评说】

  卢嘉锡(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物理化学家)曾题词:万里求真新风开百代,一生致残造福为亿人。

  周光召(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中国科协主席)在纪念高士其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高士其科学精神座谈会上评价道:高士其先生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终身不懈地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的生命奇迹,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士其先生是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向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的社会责任的杰出典范,科技工作者要以他为榜样,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民日报》(2005年11月02日第十一版),在一篇名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追忆高士其》的文章中写道: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他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他的作品立意深远而文辞浅显,小学生都可以读懂,大量拟人化的比喻、口语化的叙述,开科普创作之一代新风;我们追忆高士其,传续前人积累的财富;我们追随高士其,播种后代精神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