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大家头条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四十四

“咱厝人”陈玉峰:“百画”归来成“一峰”

发布时间:2017-05-04 16:35:4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咱厝人”陈玉峰:“百画”归来成“一峰”

陈玉峰作品

  钟情国画创新诠释 “中国味”

  游艺八闽笔墨传情山水之美

  许多同行对陈玉峰画的评价指向有一共同点:装饰性与写实性结合,常富生活味。他学舞台美术,却吸收各种画法的精髓,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画风。

  其友人曾如此评价道:他画如其人,他的山水画中,画如其人,在他的山水画中,严谨磅礴、深邃、厚重,均得之于他落笔不苟,不急功近利,不逐时流。而是沿袭勾、皴、染、点步骤,去刻画一山一石。画好泉流的虚实黑白相间和树木的分布与组合。装饰性与写实性结合,工写相掺。画面朴素,造型严谨,清新大气。品味玉峰的山水画就像见到一个大海边的大汉,憨厚的躯体中内蕴着一股灵动的生命力,壮实的造型中饱含着一种时代的阳刚美。

  谈起为何钟情“国画”,他说,美协的工作与专业画家相比,使他更容易接触大师,他也接触了不少国画家。他依稀记得,1990年初在陕西,他就曾跟大师黄永玉面对面地画画,并认识了刘文西等大家。但是他补充了一句,或许自己来自农村,身上“土味”十足,让自小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他在各种磨砺后回归传统。

  为了创造自己的画风,陈玉峰付出了许多努力。据他介绍,舞台美术多以西画为基础,而中西文化与思维差别大,使得中西两种绘画风格和技法迥异:西画多重视光线色彩,中国画倚重水墨的表达。

  要想完全扭转已实践20年的西画思维与作画习惯,对陈玉峰来说不亚于一座挡在面前大山。为摆脱西画习惯的干扰、准确体味并表达中国画的韵味,陈玉峰彻底放弃了西画,甚至连绘制西画的工具也送人。他立誓要从头学起。

  有件事情陈玉峰印象深刻,1987年盛夏,省美协组织了一次26人的闽江航行写生活动,从源头到海口,历时40天,白天上岸写生,夜间露宿在船。通过此行,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开始了国画创作。在那一年的美展上,他拿出了一幅以闽江为主题的中国画,这一地道的国画,让美术界的同行生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从此也更加奠定了他在福建画界的一席之地。

  陈玉峰本就追求创新,他也提倡后生小辈们要勇于创新,他觉得“创新是不断新生的过程,可以寻觅到更多、更美的风景。”随着国画造诣的不断提升,原先扎实的西画功底放倒成了陈玉峰创新国画的翅膀,国画创作中适当加入一些西画技巧反倒让他的画更有浑然天成的国画韵味。他的画常给人“排布式、阵列式”之感,而这些恰是西洋画讲究透视的特点,赋予了他的山水画更加具有磅礴气势。

  退休后的陈玉峰并没有闲着,他走遍八闽大地,访遍全国名山大川,游历世界各国,用自己的画笔,把家乡山水之美用笔墨传递给世人。

  他说,福建一直以来都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纳各种优秀的文化,作为福建人我们要自豪,我们的福建画界不仅要吸纳全国各地优秀的画室扎根八闽,自己也要走出去,不仅在画布上为家乡添光彩,也要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把闽都文化深厚的底蕴传递,让他在世界各地落种、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