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大家头条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四十

“民俗收藏家”鲍国忠:“收藏昨天”为乡土文明“留底”

发布时间:2017-04-20 16:05:53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民俗收藏家”鲍国忠:“收藏昨天”为乡土文明“留底”

鲍国忠

  “收藏昨天”保护文明“底片”

  打造博物馆让收藏品找到最好归宿

  鲍国忠对文物持何态度?在收藏圈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特点:对自己的藏品捂得很紧,即使有人要买他也不会卖。他的理由很朴素:文物获取的渠道太具偶然性,可遇不可求,它不像别的物品可复制。每件都独一无二。他甚至还认为“我们应该向三百年前的青花瓷器致敬,应该将那些先辈们留下来的遗物,当神一样拜。”

  是的,文物在鲍国忠眼里都是“鲜活的生命”,是“跳动”的历史,他从来不提倡为了收藏而收藏。何解?

  “人类智慧可以创造无法想象的明天,但绝不可能复原昨天。因而‘昨天’显得尤为可贵,而收藏家们目前做的事情就是在‘收藏昨天’。收藏家今天收藏相当于收集了人类文明某个阶段难得的‘底片’, 有了‘昨天’可以借鉴,有了‘底片’印证,人类对今天及未来的规划才不会有恃无恐甚至才能更心安理得。”鲍国忠说,许多人都问过他同样的问题:为何要费时费力费钱地搞收藏,意义何在。他坦诚有考虑过,早就形成了一整套自己清晰的思维。

  来到福州后,让爱好文物的他心潮澎湃。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传统老器物随着拆迁被遗弃也让他心痛不已。他说,福州是座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所流传的民俗如此斑斓,所衍生的乡土艺术如此瑰丽。他敏锐地感觉到,人类不能割断历史,人们需要通过怀旧让历史脉络得以传承。

  也是从那时起,他觉得作为福州人,自己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做点什么:他要让这些乡土味十足的老器物“挪个窝”,自己要做让传统文化顽强生存下来的那批人。他随即萌生念头:如果以后有可能,就让这些民俗文物重新回到百姓身边。

  而要回到社会,创建博物馆就是最好的方式。 鲍国忠说,任何一件器物最好的归宿就是博物馆,这样既可以集中也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从而更好地了解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于是在随后的日子里,鲍国忠在保护闽都民俗文化的道路上以自己的方式像一位“独行侠”,收藏然后办馆,“拯救”这些险被遗弃的文物。

  2001年,他在福州左海公园创办了福建首家私人博物馆——“读一民间珍藏馆”; 2009年10月,他在三坊七巷开办了“闽都民俗文化大观园”,成为三坊七巷首家私人博物馆。2014年5月,闽侯县政府为了更好地弘扬民俗文化的想法与鲍国忠契合,双方签订了长达30年的合约,合作创办了闽风集萃馆。

  守护传统文化绝非一夕之功,鲍国忠从经济困难卖房开始,先后经历了买到假货等等一系列困难。这凸显了他那颗深藏的作传统文化卫道者的心。

  在他看来,一个民族要保护好自己创造的优秀人文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收藏家就像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因为有了他们的收藏保护,很多文物才免于被破坏、遗弃。

  现在,为了当好闽都文化的卫道者鲍国忠还在行动着。除了参与闽风集萃馆的管理以及一些重要场合的讲解,他还积极和各种媒体互动,或者参加各种演讲,或者举办各种展览。多年来,他总在报刊上、讲坛上不断呼吁应重视乡土文化的保护,如《谈民俗文物的抢救性收藏》《福州乡土文化的奇点》《三坊七巷的生动细节》《东方瑰堡永泰庄寨》《相遇收藏,“物”解福州》等。

  鲍国忠表示,文化需要载体,但载体被毁谁都无法抵抗。但总要有一部分人去疾呼,虽然声音微弱,但会慢慢被听到。他就要做那少部分人,在保护民俗文化的路上哪怕被人流淹没,没关系,他也会踮起脚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