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二十七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行得春风有夏雨,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写风景中的人生,写人生中的风景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的空灵透澈,山的静穆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黄文山也是一个喜欢游历山水的人,每回出行,都是他的一番文化探寻,一场心灵叩问,一次情感渲泄之旅。他对明代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山水小品尤为推崇,在创作中也注意锤炼文字,讲求意境。
江山如此多娇,澄江霞光,芳甸花艳,南国红豆,北国雪原,使人目不暇接。黄文山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领略天地自然的诗意和永恒。
黄文山的文学创作以山水散文著称,他的山水游记不是纯粹地将山水当作山水来写,而是从山水中看到整个人生。这实际上跟他一段农村插队生活的经历有关。
“我插队的那个地方是在八百米的山区,生活非常之艰难,加上当时疟疾比较普遍,每天都是发烧发冷---感到无望无助,在这个时候,就是山区这种自然风景,使我感到生活还是美好的,也就是这些风景给我力量,给了我信心。”黄文山说。
“文学创作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第三个境界是看山还是山。”因此,在欣赏山水时,黄文山总是透过山水俊秀的表面,窥探它内在所蕴含得文化厚度和深度。
散文集《相知山水》。
后人评价黄文山的山水散文是力求 “写风景中的人生,写人生中的风景”。其散文集《相知山水》获得了冰心散文奖。《太姥山》《武夷三味》等作品,分别被《散文选刊》《作家文摘》及港澳台和东南亚诸多报刊转载,并先后入选《散文年鉴》《中国风景散文三百篇》等书刊。《河西走廊的月亮》《井冈瀑布》等作品还被四川、山东、江苏等省编入中考语文试题或高考复习材料。
还有反思。在《双城记》里,他写莫斯科和彼得堡。在别人眼里,莫斯科是一座“森林里的城市”,有近百个大公园,风光独具。但他在赞美之余,笔锋一转,轻轻落在克里姆林宫墙角下的一处墓地。圣彼得堡本来就是一座水做的城,数以百计的桥梁将100多个岛屿彼此相接,一座座典雅的教堂和宫殿矗立其中,波光潋滟,车水马龙,黄文山却把镜头聚焦在滴血教堂的历史事件,似随意一扫,发人深思。
黄文山的后期作品着重于历史人物,如写苏东坡的《从苏堤上走过》,写蔡襄的《独步当世》,写叶向高和戚继光的《山不在高》,往往将山水和人物命运融合解读,自成一家之言。
散文集《历史不忍细看》。
《历史不忍细看》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合集。譬如,史实上说“秦桧杀岳飞”,原因在于岳飞是爱国将领,而秦桧是投降派,皇帝勾结投降派把爱国的将领杀害了。“实际上这样来理解就非常肤浅,真正的原因在于宋国的立国之本,即文官制度最后把岳飞送上断头台。”黄文山一针见血地著文指出。
2004年,《历史不忍细看》摘得中国散文随笔创作最高奖项———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一时间引为佳话。
多年前,黄文山爬上海拔4506米的玉龙雪山,写了一篇文章,“寻找下山的路径,享受下山的过程,体味下山的心情,对于每一个上山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写下山,意在阐述人生归途。
退休后,黄文山执掌《闽都文化》期刊,继续发挥历史人文方面的特长,把这本了解福州文化的读本编得摇曳多姿。
行得春风有夏雨,指间青山永不老。可以相信,黄文山的“下山”旅途满目苍翠,风景独好,正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