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二十七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行得春风有夏雨,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发布时间:2017-02-27 16:08:15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福建文坛“老黄牛”黄文山:行得春风有夏雨,37年耕耘文学期刊创全国纪录

黄文山近照。

  扎根37年资深主编的文学信念

  在福建文坛,提起黄文山,总令人不由自主地挂上名衔——《福建文学》老主编。这是一本至今已66岁的文学期刊,由福建省文联主办,其前身为《园地》、《热风》和《福建文艺》,1980年改为《福建文学》。

  《福建文学》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南帆、舒婷、杨少衡、北村、北北、须一瓜、陈希我等几乎所有活跃于当代中国文坛的福建籍作家,他们的起步,无一例外地和《福建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作为编辑部的“元老”,黄文山和大家一起分享着收获的喜悦。

  2005年11月28日,全国文学期刊主编“峰会”在风景秀丽的武夷山举行。面对全国文学期刊普遍低迷的局势,黄文山的一席话,表达了一位资深主编对文学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些年,鼓吹文学期刊应立即融入市场的声音不绝于耳。发行量被作为评判一个刊物优劣的唯一标准。其实,纵观中外出版史,就知道这是一个偏见。”他表示,期刊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文化积累,积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而文学期刊承担着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级。

  为佐证自己的观点,他还举了两个例子:发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物理学纪事》发行量始终只有五百册,但并不影响它作为世界重要科学刊物的地位;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只发行两千册,但却据此指导发现了大庆、胜利和大港油田。

  发言掷地有声,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时光回溯至44年前。1973年,时任《福建文艺》编辑的著名散文家郭风从来稿中发现了一位“文学苗子”,这位“文学苗子”正是建阳小湖公社的知识青年黄文山。不久,郭风亲自写信给他,邀请他参加写作学习班。

  当黄文山几经辗转,来到沿海的一座小城,学习班开学已经三天了。学习班租用当地的一家华侨旅行社,听说黄文山来了,几位中年人同时从房间里出来,其中一位年长者热情地招呼,眼里露出欣喜的神色:“都以为你来不了呢!”他就是郭风,还有两位是何为和苗风浦。一个知识青年,第一次投稿,便受到这样的礼遇,令他终身难忘。

  学习班结束后,黄文山又回到插队的村庄。其后不久,便多次收到郭风的来信,对他勉励有加。1976年,郭风推荐他到编辑部当一名业余编辑,直接在郭风手下工作,协助处理自发来稿。

  “跟随先生多年,更多的是学到对文字的敬畏和对写作者的尊重。”黄文山回忆,郭风先生不容许对作者有一丝的怠慢,来信当场即复,一般不过夜;因为有些花眼的原因,他总是站着复信,所以字写得很大,而且很简洁,三两句话解决问题。

  1980年的4、5月间,《福建文艺》极其醒目地推出一期“散文专号”,荟萃了冰心、陈伯吹、柯灵、碧野、柯蓝、茹志鹃等国内许多文学名家的作品,引起文坛和期刊界的巨大反响。冰心的《我的故乡》就发表在这一期册子。郭风为筹备这期散文专号忙碌了半年,黄文山作为助手,自始至终参与。

  1984年,黄文山任编辑部小说组组长;1987年,任编辑部主任;1992年3月,任杂志社副社长兼编辑部副主编;1996年1月至2012年退休,任杂志社社长兼编辑部主编。

  手抄《唐诗三百首》受惠无穷

  自小,黄文山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文学编辑和作家。这个愿望的萌生,是因为他童年时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小学三年级时,由于父亲工作单位调动,他从轮工小学转到塔头小学。当时,他意外地得到了一本福建省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借书证,每个星期借阅一次,每次可以借阅六本书。

  黄文山还记得,一开始借的是《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之后便是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从《八十一天环游地球》《气球上五星期》《机器岛》《神秘岛》到《海底两万里》。他徜徉在一个个动人的文学世界里,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

  那时候,他的家境十分贫困,全家七八口人只靠父亲一份工资。又逢三年灾害,物资供应紧缺,本来就不高的工资大大缩水。母亲不得不去做临时工。生活虽然艰难,天天都饿着肚子,他却开始写起小说来,当然,完全是胡编乱造的情节。

  写好后,他总是先给母亲看。忙得连轴转的母亲,挤出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饶有兴趣地读完,还称赞说写得很好看,让年少的他备受鼓舞。

  1962年的初考,塔头小学破天荒地有十一位应届毕业生考入福州一中,他是其中的一位。校长黄柽高兴坏了,特地找十一位同学谈了一次话,勉励大家要有大志向,将来当作家、编辑、教授、工程师……

  上了中学,家里仍然穷得买不起书,父亲就裁下废公文的空白纸边做了好几个笔记本,黄文山就用它们抄书。

  “从我家到学校要经过一家新华书店,每天放学我都要拐进书店。”那时,他迷上了旧体诗词,进了书店就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唐诗三百首》,每天一首,念几遍,记熟了,一路小跑,回家后急忙记在小本子上。这样一年下来,几乎将整本《唐诗三百首》都给背下了。而且手抄的,记得特别牢。

  直到走上文学编辑岗位,他才深深地体会到少年时的这一课,对他有多么重要。有一次,著名记者、作家韩小蕙一行与黄文山同游泰宁金龙谷,爬山路高且远,韩小蕙即出题与黄先生同温古籍诗词,一路有问必答,特别是当黄文山一口气背出《岳阳楼记》时,韩小蕙称叹不已。

  2005年3月,福建省文联“元老”陈侣白先生八十华诞将临,某日来编辑部访友,黄文山即兴拟贺陈侣白先生八十大寿楹联:“藏山事业三千牍岁月如歌满腹珠玑都是寿;笔墨春秋六十年人生得意一肩风雨尽成诗。”随后请著名书法家陈奋武先生书写,佳联好字,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