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e起学习”网络党建联盟 >> 党性教育基地 >> 台江区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2017-03-16 16:17:29

  历史悠久的商铺文化——致远药行

  致远药行,前身为“元亨药行”,由王审知三十三世裔孙王开朗创办于清同治年间。40年代初,年仅28岁的王幼恺接手后,改名致远药行,除继续批发药材外,还经营进出口生意。药行共四进,第一进经营的参茸、西药和医疗器械;第二进为中药材经营部柜台,楼上系店员宿舍;第三进为中药材仓库,还有翻晒中药材的大阳台及一间大厨房。隔邻97号也是四进,乃王氏家族的居屋。药行第二、三进,与居屋第二、三进有小门互通。有时中药材货源太多了,药行第三进仓库容纳不下,就由第二进小门将中药材堆放在居屋第二进的厅堂。可见当时药行的规模和设备在双杭地区的许多中药材行中居于前列地位。

  王幼恺毕业于协和大学,是个有远见,且思想进步的商人。曾自编发行《国药月刊》和《致远手册》,相当于现在的金融杂志。这在国药经营界绝对是创新之举,适应了当时药行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的需要,因此致远药行业务发展迅速。他还曾资助陈毓凎、郑公盾和林葆青开设“中流”书店,宣传革命思想,出售进步书刊和掩护地下党同志;电汇巨款帮助地下党员黎先耀安全脱离国统区;由地下党员林亨元、卓如介绍,以“校董”身份长期捐资支持办好福州地下党活动的据点之一——“双虹”小学;先后以药行店员和家庭教师名义掩护郑孔佩和陈家骐在药行安全脱险,并向陈家骐之妹陈秀珍提供药材转送游击区;1946年,由地下党安排五位“暨南”大学学生住在“致远”药行,他派店员林朝阳以运输药材的名义,协助地下党员郑英杰同船前往台湾,接着又协助林大厦、卜新贤乘船赴台工作,并帮助王正平、许甫如由福州转道上海,为党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1月,时任福州市首届政协委员王幼恺遭到诬陷,身心备受煎熬。1956年公私合营,药行并入福州市中药批发站。1979年,王幼恺去世。1988年政府为王幼恺平反,并将被没收的97号居屋第四进房屋全部退还。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众多商铺林立,致远药行作为其商铺文化的一个缩影,背后的意义深远。

  崇尚文教的儒商文化——高氏文昌阁

  高氏文昌阁位于建宁会馆后花园内,建于清嘉庆年间,依大庙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约1180多平方米。1988年列为首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由台江区政府拨专款修复。文昌阁原为高氏书斋。采用双层木构八角形结构,直径5米,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构架,上层为楼阁,阁内的吊柱、雀替、斗拱、云楣、花格窗棂等木构件造型粗犷,雕刻豪放,典型明清代建筑风格。底层面阔3间,进深6.5米。文昌阁前院的有厢房上有鎏金的《朱子家训》,表明了双杭商界人士崇尚文教,注重培养子弟读书、仕进的风气。

  二楼大厅可容纳几十人听课,三面有美人靠,可倚可坐。正厅原供奉有梓潼帝君(文昌帝君),相传这是专司学问、文章之神,又为科举士子守护之神。文昌帝君信仰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广泛的民间信仰之一。很可惜的是,1966年夏“文革”初期被造反派当作“四旧”毁掉了,现在只剩下两块各长1.1米、宽0.95米的柳体阴刻《文昌帝君阴骘文》镶挂两边,《文昌帝君阴骘文》是清代高家私塾教师高攀仁誊录的,并让人将全文雕刻在硬木板上,以供学生们诵读的。这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连同抄录者落款,共558字,原为繁体,无标点符号。全文强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关系,告诫人们为人处世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为国益民、乐善好施,从而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是教人为善去恶的范本。

  《朱子家训》一直警醒着高家的后代子孙,其字字句句也都体现出双杭商界人士对儒商文化的崇尚。也许正是因为怀有这样一份善心,在这不大的空间里曾经走出过像高鲁先生这样的名人。高鲁先生早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同盟会,1912年曾担任中央观象台台长,是我国现代天文、气象学的奠基人。

【责任编辑:陈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