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90年后,寻访绝密“红色交通线”

2021-11-12 08:56:11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手记

  在“伯公凹”读懂红色交通秘史

  客家人称土地公为“伯公”,客家人走到哪里,“伯公庙”就建在哪里。地处山坳的闽西小村“伯公凹”,是1930年代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今天,它是人们感悟“红色交通线精神”的红色地标。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90周年之际,记者从福建龙岩永定城区出发,将这个闽粤交界处的深山小村庄,作为探寻“中央苏区血脉”的第一站。

  车出永定城区西南方向约20分钟,就来到伯公凹所在的山脚下。10月中旬,受冷空气影响,这里阴雨绵绵、水泥路面湿滑,上坡时几乎要溜车。过了一段陡坡,沿盘山路再有一刻多钟,才到伯公凹。

  同行的永定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阙俊聪介绍,当年进山都是土路,而交通员在执行任务时,出于安全考虑连土路也不能走,只能穿行于深山密林中。多数情况下,他们还要以夜幕和雨天为掩护,肩扛手挑执行任务,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

  伯公凹一带当年也是白区和赤区的分界线之一,不但邻近国民党统治区,而且村小人少,作为党的秘密站点有很大的暴露风险。这样一个小村庄,为何“摧不垮、打不掉”,成为交通线上的重要中转站?

  答案是共产党员革命信念的坚定和当地群众的全力支持。全村仅30多人的伯公凹,至全国解放,有13位党员和群众先后为革命牺牲,仅红色交通员邹端仁家族就涌现出7名烈士。

  小小伯公凹,是3000公里中央红色交通线的缩影,珍藏着精神的密码。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隐蔽战线,交通纪律严明,还有很多牺牲的交通员和群众的名字是不可查的。”原永定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赖立钦说,无论是隐蔽战线上的牺牲,还是长征路上闽西子弟甘洒热血的“一里一忠魂”,都反映出当年苏区干部群众对革命坚定的信仰。

  今天,随着一些史料的解密,中央红色交通线这一中国共产党当年的隐蔽战线,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熟知;在中央红色交通线所在地的努力挖掘、保护下,一批当年的交通站点先后被列为国保、省保和县保文物单位。

  记者在探访中看到,在永定、长汀等地,中央红色交通线遗址遗迹通过活化利用,不仅成为传承弘扬苏区精神、开展干部党性教育、国家安全观教育等红色教育的现场教学点,还成了结合红色旅游、乡村振兴,助力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宝贵“红色财富”。

  “包括我的祖辈邹端仁在内的革命先辈,怀着对国家美好未来的向往,向死而生。如果能看到今天强大的祖国和人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一定非常欣慰。”从事中央红色交通线文化传播工作的烈士后人邹广敦说,自己的责任,就是要把革命先辈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