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路者——新发展理念下的长三角经济版图之变

2019-02-23 11:28:14  来源:新华网

  结构之变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路者——新发展理念下的长三角经济版图之变

  杭黄高铁正式通车当天,一列杭黄高铁列车通过位于浙江淳安的进贤溪大桥(2018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最美高铁线’让我们这个小县城火了。”浙江淳安县美客爱途民宿创客方建军喜滋滋地说,春节期间客房早早就被江浙沪皖等地游客预订一空,高铁带来的客流同比增长30%。皖南泾县小康村的村民也发现假期游客大增,“好像突然进入‘宇宙中心’。”

  2018年12月25日开通的杭州至黄山的杭黄高铁,打通了浙西至皖南山水相隔的天堑,串起了杭州西湖、淳安千岛湖、安徽黄山等诸多名山秀水,也悄然推动着浙西皖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

  交通便利化带来的人流、物流畅通,进一步加速了资源、资本在长三角区域间的流动。沪昆高速公路在公路网编号为G60,始于上海松江区,途经浙江,止于云南昆明。2018年6月,苏浙皖8个城市齐聚上海签署了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G60科创“走廊”串起了上海松江,浙江嘉兴、杭州、金华、湖州,江苏苏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9城,从交通要道变身创新高地。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路者——新发展理念下的长三角经济版图之变

  杭黄高铁首列开通后,浙江淳安的群众在千岛湖站广场留影(2018年1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认为,高铁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中国传统的城镇空间等级体系。如果说5年前安徽的合肥、宣城、芜湖等还属于长三角外围,如今依托G60科创走廊,这些城市已拥有成长为汇聚创新资源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

  从内部结构上看,长三角地区不仅省与省之间、区域之间正越来越趋于协调、均衡,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如红船起航地浙江嘉兴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达到1.68:1,较上年持续缩小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绘就了一幅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蓝图。长三角各地也集思广益,频出妙招,为重塑“乡村”概念寻找新时代的新路径。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路者——新发展理念下的长三角经济版图之变

  这是2018年4月27日无人机拍摄的安徽省巢湖市烔炀镇南湖方村。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水清岸绿,一幢幢江南特色的新农居沿河而建。网格化驻村警务室、卫生所、村行政服务楼、农村电商服务中心、塑胶跑道篮球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走进德清县的农村,环境设施和公共服务相比城市毫不逊色。

  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除岛屿村以外的行政村100%通客运班车,村邮站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1万多个村庄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垃圾中转站、行政村生活垃圾收集点实现全覆盖,城乡协调发展更进一步。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路者——新发展理念下的长三角经济版图之变

  江苏南京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的徽派建筑(2018年6月5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城乡协调,不仅是改善农居环境,更重要的是重新认识和发现乡村的价值。在崇明的仙桥村,令人眼前一亮的乡村体验和文化氛围正在形成,成为上海乡村建设“有风貌更有韵味,要颜值更要气质”的典范之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秘书长邵启良表示,将积极用好上海广袤的农村地带,发展都市农业。“采取多种路径、多种模式,走出适合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美丽公路到美丽乡村,从产业兴旺到重塑乡风文明,从生态补偿到农村土地改革,从“多规合一”到户籍制度改革……从面子到里子,如今长三角城市与乡村的界线正逐渐模糊。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