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二二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发布时间:2018-11-26 17:30:58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李晓伟正在创作《范仲淹著岳阳楼记》

  【各方评说】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从李晓伟的艺术发展经历上看,他首先是一个思考型的画家,总是对事物的形而上意义投以兴趣,尽管他有娴熟的写实和具象造型能力,但多年来都努力在作品中注入观念性的思考,使得作品具有更多的形而上意义和社会学意涵。

  李晓伟观察事物的认真态度和意欲在精神上贴近事物的特点,可以说是他的素质。他在画得实在、充分、严谨的同时,还追求作品出一种意味或境界。尽管他的绘画样式有不少变化,但这种素质许多年来都贯穿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精神总是谋求新的指向,总想用不一般化的语言说出更加有深度的认识。简而言之,他的“认真”越来越多与思考联系在一期,他要表现的“事物”也变得更加丰富,并且从具体走向抽象。

  邹跃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李晓伟在拟人化的手法中,建构了复杂多义的语义结构,使接受者在受到艺术趣味的感染之后,还能深入到他的作品之中,去深入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而从艺术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李晓伟用通俗艺术常用的拟人化手法,来矮化,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有意矮化主流艺术类型的高度,以填平和消解通俗艺术和精英艺术的鸿沟和对立。

  从另一角度看,李晓伟在当代艺术方式上的开拓,还表现在他对两种来自不同时代的艺术传统——写实油画和波普艺术——进行了结合和改进,也即在艺术创作中,他一方面采用了波普艺术关注消费文化的立场,但摒弃了直接挪用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他承继了写实油画直接面对对象的态度,但又消解了油画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李豫闽(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从我入学起,就常听闻系里许多高年级同学的趣闻轶事,李晓伟这个名字更是频频出现。一是系里举办速写大赛,晓伟屡获一等奖;二是系里老师夸他造型能力活,基本功扎实,为人正直,苗红根正。而最令同学们津津乐道的则是晓伟每每看完电影或电视回来抓起速写本就能画出佐罗、加里森敢死队队员、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还有叶塞尼亚,形象总是那么惟妙惟肖,让人心服口服。那段时期,李晓伟在福建师大艺术系完全就是被效仿、被追崇的偶像。

  林公翔(作家、美术评论家):李晓伟是一位对仓山历史文化和建筑风貌倾注了特别感情的有心人。他从大学毕业以后就生活、工作于斯,情感的波澜起伏似乎都在不经意之间一直息息相关。他在马厂街的意园住过,也在梦园拥有过一个个人画室,他在长安山下的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正是与仓山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缠,是他沉迷于仓山的风景油画那日暮斜影里的红色老洋房,那古老小巷中斑斑驳驳的树影,那爬满青藤和爬山虎的砖墙,那一扇扇记载着流年碎影的百叶窗……令人心驰神往。

  李晓伟为我们提供这样一种穿越时光的记忆打捞,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既是一种文化在场,这更是一种个人叙事。在这些作品中,重生的记忆变得触手可及,一种遥远而又亲切的声音只因你我与那片土地的关联而存在,并且契合观众不同的经验与心境。

  吕德安(旅美画家、著名诗人):眼下这些“枪和唇膏”——这批“武器画”……准确地说是策略化,目的性也更明确,只是这种关系的演绎,通过艺术家几近戏谑或调侃的手法(不再是黑色幽默或卡夫卡式的荒诞),显得对人的要求似乎来得更低,因而也更具有当代社会学语境。

  郑娜(美术评论家、策展人):体会晓伟的创作,何尝不是在翻阅中国学院教育体系下的艺术家的真实经历。所幸的是,晓伟并未屈服于强大的集体主义话语系统,而是始终守护个体精神的独立性,也始终在边缘思索着不断行进。

  郑征(策展人):“闽都记忆”2012李晓伟作品展,是闽都美术馆的开馆展,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艺术展找到与福州这座城市精神的某种契合,并且让她植根于其中。李晓伟“闽都记忆”的低吟浅唱,是他对这座城市充满深情的表达,“闽都记忆”唤起了我们那份久远的记忆,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李晓伟每个阶段的作品都试图触摸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因素,并且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体现,因此赋予了他人生及所面对的世界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