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二二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李晓伟
创作《解放福建》,填补半景画技术空白
在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的半景画馆,有一幅名为《解放福建》的大型半景画,长80米、高17米,面积达到1360平方米,反映的是1949年解放军挥师南下、解放福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这幅巨作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半景画,由李晓伟担任创作组组长,从2000年到2003年,带领团队历时3年多创作而成。
“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每次看到,我还是觉得怦然心动。”李晓伟说,当时创作这幅油画,团队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最终呈现的效果,令各界十分满意。
半景画《解放福建》全貌(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所谓“半景画”,是博物馆用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比较适合表现战争的壮观场面和复杂的战斗过程。由于它是一种属于多维空间的综合造型艺术,牵涉绘画、地面塑形、灯光、音响、音乐、解说等,因此创作难度极大。
画面上,左、右两边分别描绘了福州战役和漳厦战役。其中,福州战役选取了解放军攻克“万寿桥”这一场景,斑驳的古桥、涛涛江水和尽收眼底的古城远景,一群解放军指战员冒着枪林弹雨冲过桥来,形象逼真地定格了彻底解放福州城的历史瞬间。
《解放福建》局部-桥头
“从规模、技术难度、特技效果上,《解放福建》都远超以往的半景画,尤其是要在同一画面空间里,表现发生在两个不同时空的战役,这在世界半景画史上也没有先例可参考。”李晓伟说,经过反复讨论设计,创作组大胆创新,利用海水的自然连接和一组烟火作为过渡,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并强化了空间深度和恢弘气势。
即便是这一组烟火,也经过精心的刻画,把“戏”做足了。李晓伟告诉记者,这组烟火分为主烟、次烟、杂烟、清烟和散烟等层次,总体向右移动,各烟层因火势和风动而交混。比如,主烟色暖、雄劲、冲动;次烟灰暗、阴柔、婉转;杂烟灰兰,应主烟的势而不情愿地被卷入;清烟和散烟等使烟层推向纵深,同时柔化了左右两个空间的边界。“单这组烟火,要让观众即便不看战场,也能感受到高涨的战斗激情,因此难免推敲,整整画了一个半月。”
李晓伟说,在人像的塑造上,创作组也百分之百地忠于历史,对敌我双方的作战规模、战略战术以及作战队形和单兵动作、着装、武器装备等进行严格考证,决不能出现任何与时代不相符的细节。同时,创作组还按照人物造型反复进行真人化妆拍照,要求画面里的几百号人物的动态和形象不得重复,古城建筑、桥梁、海滩、岩石和植被都做了细致搜集,并将资料和素描稿的各部编号对位,确保生动、详尽、可靠。
《解放福建》局部-冲锋
经过两年零六个月的构思和前期准备,又经过六个月的绘制、四个月的后期处理与合成,这幅鸿篇巨制在史诗般的音乐中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不仅打破福建半景画为“零”的局限,还解决一个画面容纳两个不同时空的新课题,填补了半景画史上的技术空白。
在《解放福建》后,李晓伟又相继承接《郑-荷台海激战》《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闽海雄风》等大型场景画创作任务,成为当地文化工程建设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