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二二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发布时间:2018-11-26 17:30:58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李晓伟

  钟情烟台山老洋房,期盼用画笔留住魅力风景

  对福州人来说,再熟悉不过的老仓山,藏着福州人的生活记忆,烟台山那一座座古老的洋楼,承载着厚厚的历史。在这里工作、生活了近40年的李晓伟,对脚下这片土地饱含深情,十多年来,他一直努力地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用画家的方式,拿起手中的画笔,为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老建筑留下“倩影”。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美国领事馆》

  从2017年底至今,位于仓山区烟台山爱国路2号的原美国领事馆开辟了一个主题画展,李晓伟创作的烟台山系列油画作品就在这里展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老仓山的记忆。

  老仓山的很多地方都很入画,同时也很难入画,李晓伟会在一个地方来回看好久,把最典型的角度和最美的细节,留在画板中。在李晓伟看来,老仓山很丰富,汇聚着军人、教授学者、老仓山人和各地来的大学生,西洋文化和老福州文化融合在一起。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泛船浦教堂》

  泛船埔教堂、福建师范大学校部、陈芷汀宅、美国领事馆、康山里梦园、陶淑女校旧址……课余闲暇之时,李晓伟喜欢提上画箱,行走在老仓山的大街小巷,仔细描绘“日暮斜影里的红色老洋房,那古老小巷中斑斑驳驳的树影,那爬满青藤和爬山虎的砖墙,那一扇扇记载着流年碎影的百叶窗”,都给人一种时光穿梭的沧桑感。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陶淑女校教堂旧址》

  在这些作品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老建筑一定有植物相伴。李晓伟翻出《陶淑女校旧址》,指着画面上最显眼的地方说,这是两棵“老气横秋”的古榕。“陶淑女校现在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上大一时,我就在这做透视作业,当时榕树还只是一棵苗,根却已扎到石里了。”

  “老洋房早已成为城市文化历史的一部分,她们大多悄然隐于深巷,顽强地坚守着原初的轮廓,相伴的植物永不停歇地生长,根茎深深地扎入墙基,树冠淹没屋顶,老树的年轮见证了那些不老的故事。”李晓伟说,他能做的,就是用画笔留下它们的倩影,让与他分享的人,共同触摸它们的体温。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华南女子学院第一任校长程吕底亚》

  除了老建筑,李晓伟也关注老仓山故去的人。例如,他曾花费六年时间,完成了4幅华南女子学院校长油画肖像,包括创办人程吕底亚、继任者卢爱德、首任华人校长王世静和复办华南女院的余宝笙。

  1904年,程吕底亚在福州创办女子学院,该如何表现这位教育家的风采?创作时,李晓伟手头只有一张程吕底亚的黑白旧照。他凭借想象,为主人公配上了棕色上衣,以及衣领上闪亮的纹饰,重点刻画了主人公深邃的目光、睿智的形象和勇于开拓的气质。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华南女子学院第二任校长卢爱德》

  李晓伟说:“当时,程吕底亚年过九旬的侄孙Robert Trimble每次到福州都会来看这幅作品,并主动给学校捐款。”

  马厂街的可园曾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新婚度蜜月的住所。在画《可园》时,李晓伟用写意般的笔触轻轻勾勒出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影子,让故人从画中走来。“建筑里虽然人去楼空,但建筑还在,故事还在。”李晓伟把可园、以园、意园、梦园串起来,“四个字‘可以意梦’,我就联想到在都市里,可以做梦的地方太少了,如果来到仓山,在这个巷子里驻足,到院子里面去坐一坐、看一看,你可能可以产生很多美好的梦境。”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华南女子学院第三任校长王世静》

  李晓伟认为,烟台山风景画系列,不是简单的专题,而是和当代艺术的思考连在一块,可以说是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艺术家应该对社会承担责任,对社会有一定的关怀,对社会的一群人、环境,对社会的文化历史都应该有关怀。”李晓伟坚持艺术家应拥有“当代意识”,就是对所处的生活空间要有敏感,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应该有的声音,“这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情”。

“师者”李晓伟:创新为魂,于西洋绘画中融入中国精神

《华南女子学院第四任校长余宝笙》

  未来,他希望自己从仓山出发,走遍闽都文化记忆的每个值得铭记的角落,去诉说蕴藏在这片土地背后的故事,让人们更加自信地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