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福建打造升级版职业教育 为产业转型厚植人才优势

2017-10-15 15:34:10  来源:新华网

  福建版“二元制”:订单育人 加快教育供给侧改革

  加强校企合作,是职校教育的成功路径,其中的“二元制”改革成为了亮点。

  顾名思义,“二元制”的精髓就是要抓住学校和企业这两个关系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牛鼻子”。这一模式将通常由职业院校的“单独培养”转变为“校企合作培养”,行业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主动、提前介入,订单式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的技能技术人才,探索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福建省开始率先试点“二元制”,并计划在2020年形成福建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塑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目标既定,贵在执行。福建长乐市“十户九商”,素以民间资本雄厚著称。长乐职业中专学校约30%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工作或直接创业。根据这一特点,长乐市将已有的学前教育职教集团和纺织服装职教集团整合扩展为长乐市职教集团,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家长联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长乐模式”。目前,已成功引进5个行业协会驻校办公、3家企业在校内组建教学工厂。

  五指成拳,凝聚合力。以前,职教集团成员间缺少“资本纽带”,组织松散、协调困难,校企合作的合力难以形成。现在,福建开展多元投资主体共建职教集团试点,以资本为纽带、以行业为龙头,组建企业法人型职教集团。“十三五”期间,福建将支持建立区域型、行业型、法人型职教集团,并引导省、市属国有和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教集团。

  走进长乐职业中专学校,一幅“长乐发展什么产业,学校就办什么专业”的标语映入眼帘。在中职生陈敏生看来,毕业后能进入家族花边厂工作,不仅是因为职教集团搭建的直通车,更在于学校提供的对口专业。“我现在学校学的就是上一辈他们不懂的,以后我接父亲的班就更有底气了。”陈敏生说。

  为了专业对口,长乐职业中专可是花了一番功夫来“踩准点”。例如,长乐发展纺织产业,学校就设置纺织技术及营销、针织工艺等专业;长乐发展文创产业,学校就开设动漫与游戏制作、网络技术等专业。目前,学校开设的6个专业群全部与长乐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基本实现重点专业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全覆盖。

  据悉,现在学校每年都为长乐市“订单式”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000多名,精准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近年来,像长乐职业中专学校这种以建立校企协同为鲜明特征的现代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高效、高质、精准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省级层面,福建教育部门给专业设置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有了这些清单,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做到了“心里有本帐”“手下有盘棋”。通过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亲产业”专业结构正在福建各院校“连点成线”“连线成网”。

  在这张专业集群网里,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电、创意设计等10大类、200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将慢慢浮出水面。去年,福建省就遴选出首批职业院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群59个。而现有的143个应用型本科专业群,覆盖了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其中对接福建自贸区建设有34个,占24%;服务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有24个,占17%。

  未来已来。福建将再用两年时间,形成福建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经验,塑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品牌。

  而在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国龙看来,这种福建特色不应在课堂上,或在书本和学校里,应该站在服务区域、服务国家的战略角度去谈特色,要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中。

福建打造升级版职业教育 为产业转型厚植人才优势

  图为2017年2月20日,武夷山中华职业学校的老师给学生上茶艺课。福建省武夷山中华职业学校突出特色办教育,利用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的茶文化特色,开办茶艺师、评茶师课程,为当地茶业发展、茶文化的传播培养职业人才(资料图)。新华社发(邱汝泉 摄)

  人生出彩:人尽其才 打造福建教育升级版

  “职业教育,让每个人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以前,职业教育仅局限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大专)两个层次,没有真正意义的本科以上职业教育,存在体制上的“天花板”,不仅人未尽其才,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人才培训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作调整。今天是知识密集型社会,把职业人才的培训提升到大学本科是必须要走的一种选择。”吴清基表示。

  如今的福建,“五区叠加”,优势尽显。福建是生态文明示范区,又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还拥有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福州新区。

  新福建建设机遇难得,人才储备的现实也相当严峻。当前,福建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层次结构不尽合理,与产业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尤其短缺。同时,“就业难”与“用人荒”现象并存,迫切需要通过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来解决。

  打造福建教育升级版,使得人尽其才,事关发展大局。为解决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问题,福建提出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就是要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构建“中职-高职(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系统化培养体系,职业教育有望从此走出“断头教育”的无奈。

  去年,福建省就确定了福建工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等31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名单。在这批名单中,涌现了一批改革转型典型学校和案例,包括福建工程学院、三明学院、武夷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积极创新工程教育模式,建设一批校企合作课程、国际化课程和优质开放课程,主动适应福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整合机械、材料、信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研究团队,与企业一齐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创造了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发展提升之路。

  “以前我们把‘要学什么’作为出发点,现在要转变为以‘能做什么’为出发点。”武夷学院校长吴承祯说,武夷学院模块化的教学理念强调知识产出,十分注重教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机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双创”项目管理和第二课堂,实现课程教学的最大效益。

  为全面实现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办学转变,福建计划到2020年,全省建成5所左右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招收高职毕业生和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分别达15%和30%。为加快发展本科层次及以上职业教育,“十三五”期间,福建将进一步培育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扩大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规模,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补上缺环。

  教育之本在于师。“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江吉彬表示。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对学校教育和行业技术有深度理解,是“被企业所认同、学校所认可”的队伍。

  现实却不容乐观。目前,福建应用技术类大学普遍面临着师资数量、质量、师资结构调整与扩招速度失衡问题,此间许多教师缺乏一线实践经历、承担课题能力不强、“工匠”型教师奇缺、企业中理想的专家不足,符合应用技术类大学要求的专业带头人少。

  为此,《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从行业企业选聘教师。在有条件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依托高水平院校、大中型企业共建5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同时,福建将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厚植人才优势,培育发展新动力,在着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的同时,让每个人的人生都出彩。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