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第一位赴日本考察茶业的青年学者
孙中山先生早在他心血灌注的《建国方略》一书中,专门谈到中国农业之茶业发展问题,在中华数千年产茶历史中第一个提出要建立“制茶新式工场(即机械制茶)”。他规划、安排得非常具体:
“前此中国曾为以茶叶供给全世界之惟一国家,今则中国茶叶商业已为印度、日本所夺(19世纪、20世纪之交),惟中国茶叶之品质,仍非其他各国所能及。印度茶含有单宁酸太多,日本茶无中国茶所具之香味。最良之茶,惟可自产茶之母国即中国得之。中国之所以失去茶叶商业者,因其生产费过高……又在其种植及制造方法太旧……在国际发展计划中,吾意当于产茶区域,设立制茶新式工场,以新制品代手工,而生产费可大减,品质亦可改良……”
为实现孙中山先生遗愿,26岁的张天福,作为福建代表,参加了1936年2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茶叶技术讨论会”。与会者32人中,包括茶场、茶商、茶检、茶叶出口口岸、建设厅等相关人员。会上,他被推选为由10人组成的“全国茶叶裁制研究委员会”会员,对国内茶叶栽培、制造、茶园改建三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央农业委员会表态:“张天福制茶机械化生产计划不错”,并当场决定拨款300块大洋,交付他主持的福建省福安(今福安市)茶叶改良场,用于购置机械设备。于是,他得以向日本伊达制茶机械厂,订购了全套红茶机械制造设备。其中尚存的一台伊达揉茶机,现收藏于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
千里马的一生,必有伯乐相伴。
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还在张天福当助教时,就对他鼎力扶持:
“利用暑假,你去日本做一次茶业考察吧,学校支持你,决定发给你100块大洋做路费……”
回想唐代贞元年间,日本最澄和尚(据说家族系中国汉献帝子孙)曾在中国天台山留学,将茶树种子带回去种植。1874年,日方重金聘请中国茶业专家,前去传授种茶、制茶工艺。如今,张天福却要专程赴日本向同行求教,他内心倒海翻江……实地参观学习后,他对日本茶业机械化大生产印象深刻——茶厂整洁,制作程序严谨,产品质量与数量可观而稳定……于是,他发誓要重振已经落后的中国茶业生产,走现代机械化之路。一周的考察,100块大洋居然没有花完。
当日本成套的制茶机械设备运抵中国福建福安时,他征集家乡上百条小船分别装载各种零部件,万千民众云集争睹,可谓盛况空前。1937年4月,机器设备终于安装完毕,并正式启动,只见发动机、揉捻机、解块机、筛分机、干燥机,个个精干,运转卖力……引来当时中央政府的摄影师拍摄“改良制茶”的纪录影片。这一年,福建红茶的销售纪录震惊宇内。
关于七八十年张天福任茶场场长的这段战乱时期的经历,如今,“茶叶泰斗”的美丽娇妻、比丈夫张天福小42岁的杂技名家张晓红讲得绘声绘色:
“我丈夫年轻时,手里有枪的,随身携带,他睡觉时,就放在枕头边上……”
原来,上世纪30年代的福安县城,常有土匪出没。遥想当年茶场场长张天福头戴茶农斗笠,腰间别着家伙,好不威风。他的办公室里长枪、短枪都有,而且都是一水儿的“汉阳造”。
设计、制造中国第一台手推揉茶机,结束千百年用脚板揉茶的历史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金陵大学读书时,张天福被校图书馆中一张日本报纸刊登的照片(题为《支那人制茶》)所震撼,感到羞愧难当。图片中,茶农头顶一条大辫子,赤胸裸背,脏兮兮地光着大脚丫,用脚揉茶。
事实上,类似“福州近用机器制茶”这样的新闻报道,已在1897年的《农学报》上刊登。同时,另有境外媒体关于中国茶农“(使)用蒸气鼓(发动机)一具”的报道。然而,必须承认,这些民间创制的所谓制茶机器,尚属原始、初级、简陋、粗糙的物件。其性能与功用与几十年后日本出产的制茶机械设备,不可同日而语。
于是,十数年间,张天福为制作一台适用于还没通电的中国农村的手推揉茶机,可谓苦思冥想,殚精竭虑。他请来心灵手巧的木工师傅,按照他设计的图样,制作所谓的“洋机器”——除了主动轴的轴承是铁质金属以外,其他部件皆为传统的木质材料。设计、实验、改进;再设计、再实验、再改进……揉茶机由双桶式变为单桶式,又从单桶方形变成单桶圆形,最后,终于试制成功,基本达到了操作简单、省力、便捷,揉捻茶叶紧密、结实、成型的工艺要求。有此设备,使得制茶卫生条件改善,茶叶汁液不致流失,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茶叶品质。
1941年,张天福创制的揉茶机问世,命名为“九·一八揉茶机”,用以纪念“九·一八事变”,不忘国耻,富强国家。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