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摩崖石刻群:锦绣古邑 石墨流香
十八罗汉与摩崖石刻交相辉映,成为栖云洞摩崖石刻的特色景观。
“千古才翁石,大书列道旁”,清乾隆年间的一天,罗源走马岭古官道,一代循吏李拔路见一景欣然题诗。令其心动的,正是北宋书法大家苏舜元留下的珍贵的摩崖石刻“才翁所赏树石”。
罗源立县于后唐,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襟山面海,造就千年古邑山川形胜,无数文人雅士、官宦贤达慕名而来,吟诗咏唱,勒石镌刻,记录罗川锦绣人文。自立县至今,千年时光挥毫泼墨,成就瑰丽多彩的罗源摩崖石刻群,也写下闽都人文精彩篇章。
凤山公园里的摩崖石刻“章叟洞”。
石刻“栖云”神韵溢彩
灯光亮起,微光洒满栖云洞,映入眼帘的是神形逼真的十八罗汉,以及流光溢彩的洞顶摩崖石刻。与国宝级文物交相辉映,“栖云”的摩崖石刻群,也添了一份出彩的神韵。
位于罗源城区南郊的莲花山,山形似莲,自带禅意,又因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圣水寺开山,再添禅缘。152年后的1248年,古刹旁栖云洞内,南宋罗源石匠陈曾缘以其精湛雕工,雕琢了十八罗汉神像,为此地又添胜迹。
栩栩如生的神像打动很多人,古今游客络绎不绝。洞内清乾隆年间榜书题刻“舍利留云”的作者恭德,就是其中一位。
“落款有‘熏沐敬书’字样,说明在题刻前有专门沐浴,十分虔诚,也从侧面说明了十八罗汉活灵活现,触动人心。”罗源县书协秘书长林知林介绍。
“耸翠流丹”“发秀流香”“瀛洲别境”……环顾洞室室顶,集合了明、清、民国时期的9段摩崖石刻,以明万历二年的“发秀流香”为最早。有意思的是,虽历不同时期,但这些题刻均以四字为一段,凸显了作者们穿越时空的默契。
起承转合之间,栖云洞石刻展现了草、隶、篆、行等不同中国书法体之精妙。细看不难发现,“舍利留云”“涵云漾月”“片云飞阴”这些兼具动感与意蕴的题刻中,“云”为频频提及的热字。究其缘由,或有榜样的力量。
“元代年间(1349年),时任罗源县教谕的太史玄,在洞口洞额处留下了‘栖云’的篆书题刻,这也是栖云洞年代最早的石刻。”林知林介绍,栖云洞原名灵源洞,因洞内水汽常年蒸腾不散,又被称为“栖云洞”,及至太史玄题刻之后,诗意传神之名越发受到认可,大概也为后续文人雅士题刻提供了灵感之源。
摩崖石刻“云山鲜明”。
锦绣古邑 石墨流香
继元至正乙巳(1365年)莲花山冬游之后,次年春,时在罗源为官的王用文同元末进士、诗人陈高(字子上)等友人,再次上山游玩。和上次一样,一行人来到眠鹤石题刻纪游。这两幅隔年的元代题刻,成为眠鹤石年代最早的石刻。
“题刻展示了元代的书法风貌,第二幅题刻中的‘重至’,又很好地与第一幅形成呼应。”林知林说。
眠鹤石分布着莲花山最多的摩崖石刻。
眠鹤石,因形似仙鹤掖首翼下而眠得名,为罗源莲花山四大奇岩之一,虽看似险峻,却是历代文人雅士题刻钟爱之地,为莲花山摩崖石刻最多之所。
“峰回路转”,此为民国七年(1918年)楷书石刻,位于峻石丛中拐角处的眠鹤石岩壁上,字韵、山势合一,叹为精妙。转身看民国十九年(1930年)春隶书题刻“云山鲜明”,望之,仿佛草木葳蕤的春山胜景浮现眼前。而同为民国时期的隶书对联题刻——“厌看烟尘环地扰,好修泉石得天恬”,则道出了置身名山远离尘嚣的怡然自得。
行至眠鹤亭,一片罗源风光尽收眼底,这就不难理解清道光年间(1830年)的夏天,罗源知县卢凤琴为何留下“海岳烟霞”的题刻。
纵观眠鹤石摩崖石刻群,最为触动人心的,莫过于那场穿越时空的“连线”。
“民国十八年,余宰斯邑,公余登莲花山,获瞻先代子上公,同诸前辈摩崖纪游,余为公十九世孙,何奉得步后尘,补镌数语以表追慕云尔。”这段楷书题刻作者为陈元辂,时任罗源县县长,他在游览莲花山时,无意间在元代题刻中发现了先人陈高的事迹。
在交错的时空里与先祖重逢,无论“获瞻”“何奉得步后尘”,还是“追慕”,都道出了作者心中按捺不住的欣喜、崇敬之情。当饱满的情感融入岩石之中,这段眠鹤石上字数最长的石刻,流淌的是血脉传承的温情,更道出了一段锦绣古邑里的光阴故事。
摩崖石刻“才翁所赏树石”。罗源县文物局供图
挖掘传承 续写新章
位于罗宁古官道走马岭的才翁石公园正在加快打造中,用不了多久,过往游客便可在仿古亭中,感受摩崖石刻“才翁所赏树石”背后的传奇故事。
这段摩崖石刻的题写者为北宋文豪苏舜元,字才翁。如今,苏洵、苏轼、苏辙四川眉山“三苏”为人熟知,但在北宋初期的文坛,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四川铜山“三苏”也曾闪耀其中。
苏舜元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位于罗源的这段摩崖石刻,是1041年其任福建提点刑狱过罗源古官道时所留题刻。100多年后,南宋文学家、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于草丛中发现题刻,遂吁请当时的罗源知县项膺加以保护。至此,跨越两宋,两位文豪结缘。
此后,至清乾隆年间,又有一代循吏李拔为之题诗《才翁石》。在漫长的时光里,“才翁所赏树石”的故事堪称传奇。而这些镌刻在石头上的隽永文化故事,正随着时代的接力传承,不断传播开来。
记者从罗源县文物局了解到,目前,罗源已确认12处摩崖石刻文物点,这些文物点分布于凤山、西兰、碧里、起步、洪洋、白塔等乡镇,包含篆、隶、草、楷、行书等多种字体,形式涵盖榜书、题名刻、纪游刻、记事刻、诗刻等多种类型,跨越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等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以独有的地方特色而著称。
日前,罗源已邀请省、市文物局专家库专家对罗源县摩崖石刻进行集中勘察和评估。下一步,罗源将深化主题教育成果运用,以专家建议为指导,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文物,并深度挖掘摩崖石刻的历史内涵,为后人留下更为丰富、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记者 李锦清 赵铮艳 通讯员 刘舒婷 黄佳文/文 记者 林双伟/摄)
- 一图读懂!罗源县政府工作报告(2023-12-26 10:56:09)
- 来乌山看看古代名人“朋友圈”(2023-12-25 07:59:45)
- 罗源白塔乡环境整治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2023-12-24 07:53:36)
- 天气虽冷,罗源的这里却很暖,原来……(2023-12-22 17:49:14)
- 罗源:水稻受灾保险理赔 粮农吃下“定心丸”(2023-12-22 17:45:54)
- 1.01亿吨!罗源湾成为福州港首个亿吨级港区(2023-12-21 18:53:22)
- 全国最大!探秘福清瑞岩山(2023-12-21 18:50:25)
- 罗源县人大代表薛爱琴:扎根基层卫生事业 履职尽责彰显担当(2023-12-21 15:36:04)
- 罗源县政协委员甘庆佺:坚守企业担当 助力茶产业发展(2023-12-21 15:30:33)
- 罗源县水松群落生态司法保护基地举行揭牌仪式(2023-12-21 15:26:41)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