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

留住乡土记忆 助力城市更新——福州文史学者“十九先生”吴恒之走村记

2024-06-11 07:59:50来源:福州日报  作者: 朱榕 林玉和

福州乡土文化是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晋安有一名“十九先生”,长期致力于福州乡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与城镇化浪潮“赛跑”。2016年起,由他牵头的福州“走村”行动,深入乡里村居采访考察,迄今已涉及500多个村落,留下了数百万字的研究成果。他就是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恒之。近日,记者专访吴恒之,了解他文化走村背后的故事。

留住乡土记忆 助力城市更新——福州文史学者“十九先生”吴恒之走村记吴恒之(左二)和团队成员在走村过程中。(受访者供图)

文化走村 触摸乡土记忆

从森林公园至岭头集镇的小北岭古驿道,曾是古代福建四大省际官道之一。2023年,吴恒之在晋安寿山乡走村时,对一块部分字迹风化难辨的石碑进行考证后,确认是清福建巡抚李福泰颁发的护林碑,上勒“永禁伐林”四字。经考证,此为五城区现存最早的护林碑。

2023年,寿山乡启动岭头集镇改造时,将古驿道和沿线摩崖石刻纳入保护。如今,游客漫步古驿道,可以从保存完好的摩崖碑刻中感受古人禁伐育林的朴素智慧,也可以走进村里的小北岭古驿道展示馆,了解崖刻背后的故事,触摸当地文化的“根和魂”。

“我们的工作就是和城镇化赛跑。城镇化趋势是不可逆的,但如果等全部拆完再谈保护,就没有机会了。”吴恒之表示,受祖父影响,从事乡土文化研究是他自大学时就立下的志向,2016年他从外地回到福州,开始全身心投入文史事业。

8年间,吴恒之团队累计走访调研了福州500多个村落,帮忙完善村史、溯源姓氏、厘清谱系、探寻古迹,帮助20多支族姓找到了始迁信息,助力近50个村落挖掘完善红色文化和历史名人事迹。

“村里有座龙峰正境(又称战坂境),所祀的是谁?”数年前,在新店战坂调查采风时,一位当地村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吴恒之查阅方志典籍发现,这里曾是历史上南唐兵和闽国将领李仁达鏖战的古战场。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南唐攻打闽国。李仁达率大军抵抗,与唐兵鏖战,死伤及半。南唐败北。是年冬,南唐又发重兵来犯,与闽兵再次激战于吉头。吉头即今天的战坂,而战坂境应为里人纪念李仁达及其部将保家卫国而建,听完吴恒之讲述这段历史,村民恍然大悟:“没想到我们战坂的历史这么悠久!”

和其他田野调查不同,吴恒之的走村注重和村民双向良性互动,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本村人”,村民一有新的发现也第一时间向他反映。久而久之,他文史“活地图”的名声越传越广,不少回大陆寻根的台胞也辗转向他求助。

笔耕不辍 唤起文化认同

在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办公室,记者看到墙上吴恒之的写作计划,《联话茶园》《晋安温泉》《鼓山史话》等6本书稿已编撰完毕计划出版,另有《晋安古道》《晋安姓氏志》等4部书籍在编。其中《晋安历史文化丛书》中的《鼓山》《寿山》《岳峰》三部书稿计划今年面世。这些都是吴恒之历年“走”出来的成果。

吴恒之编撰的第一部乡土著作是“新店三部曲”。2021年,在新店古城遗址公园开园前后,《新店古村落》《福州第一城》《榕北革命史》等“三部曲”先后付印,将近100万字的著述介绍了新店镇大事记、名人英杰、名胜古迹、非遗民俗等。为全面如实反映新店镇当地文化,吴恒之五年走遍新店28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参考了各类专题志、统计资料、乡土志、族谱等近5000万字。如今,他个人发表的各类作品就有近200万字。

2022年,吴恒之受邀参与重修《三坊七巷志》,在市博物馆的临时编辑部连续工作了7个月。令吴恒之自豪的是,重修《三坊七巷志》编辑部的5人中,有3人来自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

计划出版的晋安区历史文化丛书煌煌九大册,将近三百万字,将作为晋安建区30周年的“献礼”。每一册都详细记载当地建置沿革、村居概况、山川形胜、文物古迹、寺庙宫观、非遗民俗、文教名师、名人贤哲、史事遗闻、艺文著述等。

历史上,福州经历多次民族迁徙和融合,最终形成独具特色、海纳百川的闽都文化,这种融合的趋势在当代还在进行,如何唤起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吴恒之建议从居住地的乡土文化挖掘普及中破题。“了解了每条街巷的历史和历史上的名人,城市才不再是冰冷的钢筋丛林,而是有着共同记忆和温度,不断延续的文化共同体。”他说。

在历史长河中,乡村转变为社区,新社区的命名也离不开吴恒之“助力”。去年3月,晋安区凤屿、崇贤、晋湖、瑞圣、鹿溪等5个新社区挂牌成立,鼓山镇在社区起名上征求并采纳吴恒之意见,全部取材或化用典故及民间传说,为当地保留了一份乡愁。

比如鹿溪社区,据考证其所在地鹤林路与前横北路交汇处有溪流经过,古时为“鹿溪”下游。“鹿溪还与周边的狮峰、凤丘、鹤林、登云等浑然一体,描绘出竹屿至横屿的生态宜居景象。”在吴恒之看来,每一处地名背后,都有其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构成了城市居民共同的文化记忆。

跨界融合 拓宽活化路径

吴恒之自称是“野生”的文化研究者,他的研究既取材于广阔的乡野,也在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旅、教育等方面持续创新性转化应用,跨界融合的成果屡屡“破圈”。

2023年,由吴恒之和福州日报社联合推出的《三山拾久》系列片引爆了文史“流量”。镜头下,他和主持人寻古拾遗,谛听历史回音。这是吴恒之首次通过视频节目进入公众视野,他亲身参与文案撰写和拍摄。

《三山拾久》的登云篇、九峰篇、寻龙记等3期节目一经推出,就在朋友圈和微信群内“刷屏”,每期转发量达数万之多,数百网友留言,成为闽都文化推广的“出圈”之作。节目播出后没多久,九峰村干部给吴恒之致电报喜:“这期节目太火了,我们村的民宿预订爆满,几乎都预订到了十月下旬,我代表九峰村感谢您!”

近年来,吴恒之带着乡土文化研究成果频频走进校园,也碰撞出不少惊喜。由福州七中设计的一次暑期跨学科语文作业,老师吴剑琴向吴恒之取经,采取“跟着古人游北峰”的研学方式,带动学生家长的北峰研学游,并获得了教育部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全国优秀案例一等奖。在吴恒之眼中,文化不应该只是摆在案头的书,而应该走入日常生活、服务到各行各业。

如今,晋安区委、区政府引进了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作为文化智库,为相关项目决策提供建议与专业文史保障。晋安湖公园、金鸡山公园、琴亭湖公园、晋安文化记忆馆等的展陈内容,中国温泉之都、寿山国石小镇、“福聚晋安”全域旅游特色品牌等文旅项目,都闪烁着吴恒之领衔的研究会的“金点子”。

“以一为始,以九为终,有始有终,善作善成。”吴恒之说,除了名字有十九画之外,这也是他自号“十九先生”的原因,“当我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就要走到最后一步,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还是要讲好福州故事,传承闽都文化,致力于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记者 朱榕 林玉和)

【责任编辑:詹婷婷】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福州上空出现七彩祥云
福州上空出现七彩祥云
奇台文化福州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奇台文化福州行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乘着歌声的翅膀
乘着歌声的翅膀
讲述福州|手上功夫——软木画
讲述福州|手上功夫——软木画
福州房产频道
福州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调
福州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上调
专题推荐
“青”爱的鼓岭——2024“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
古厝背后的故事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专题询问
文化中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