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气候变化状况如何?中国气象局首发年报中有答案
8月3日,中国气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写的《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2年)》正式对外发布。近40多年来,北极升温速率为全球同期的3.7倍;2022年,北极整体平均气温比较常年偏高1.10℃。
《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2年)》主要涉及极地气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海冰、主要温室气体、臭氧总量等多方面的最新观测事实和长期变化趋势评估,旨在科学客观地反映极地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这是中国气象局首次以年报形式对外发布极地气候变化状况,希望给公众和社会各界客观信息,推动共同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极地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与大气、海洋、陆地、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一直以来被喻为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器。南极和北极是地球大气的主要冷源,在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形成,南北两半球的热量、动量和水分交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极地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放大器,其气候和大气环境变化对全球的天气气候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会产生影响。譬如,北极海冰快速减少,已经对全球天气气候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影响;北极航道的开通给全球航运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此外,极地冰盖和大洋沉积物中保留着地球大气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是获取气候代用资料的载体。因此极地气候变化已经引起科学界、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
该报告有以下重要结论性内容:
1.极地气温变化显著
北极在最近40多年来增温加速,其整体升温速率在1979至2022年期间达0.63℃/10年,是同期全球升温速率(0.17℃/10年)的3.7倍。2022年,北极整体平均气温比较常年偏高1.10℃;南极气温相较于气候平均变化不大,但这并不意味可以忽视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上南极半岛仍以远超全球平均的速度在增暖。
2.海冰总体偏少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南极海冰范围经历了长期缓慢增长后2014年开始快速减少,风云三号极轨系列气象卫星资料显示,南极海冰范围2022年2月和9月的月平均值较常年平均偏小23.84%和2.96%,其中夏季海冰范围创历史最低值。北极夏季海冰总量不断减少,2022年北极海冰总体也是偏少,但相比历史最低的2007年海冰范围略大。
3.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升高
从1984年到2021年,南北极地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均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2021年南极大气主要温室气体年平均浓度为:二氧化碳412.01ppm,甲烷1839.28ppb,氧化亚氮333.27ppb,六氟化硫10.40ppt。北极大气二氧化碳417.78ppm,甲烷1988.36ppb。氧化亚氮334.75ppb,六氟化硫10.86ppt,相较于2020年平均浓度均明显升高。
4.臭氧总量在南北极呈现差异变化
2022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比去年略小,总体上延续了近年来的缩减趋势,其面积在1979年以来排到第12位。在北极地区,2022年12月底到2023年3月,北极平均臭氧总量相较于历史水平异常偏高。
气候变化年度系列评估报告是中国气象局打造的气候变化公共服务产品品牌,包括气候变化蓝皮书、绿皮书、中国温室气体公报,以及今天首次发布的极地气候变化年报等,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气象局将依据国家和社会需求,持续丰富产品种类,组织做好各类产品的发布和解读工作。
- 上半年各国央行购金量创同期历史新高(2023-08-01 16:24:46)
- 《福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8月1日起施行(2023-08-01 08:55:16)
- 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2023-07-19 18:22:24)
- 全球首台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2023-07-19 14:38:54)
- 王毅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会谈(2023-07-18 11:01:37)
- “福品销全球”半年成绩单出炉 意向成交金额约17.5亿美元(2023-07-18 07:33:56)
- 外交部回应克里与解振华会谈:中方将同美方就气候议题深入交换意见(2023-07-17 17:08:13)
- 解振华同克里举行会谈(2023-07-17 09:24:49)
- 沉浸在冷战旧梦中的北约危害世界和平稳定(寰宇平)(2023-07-14 17:57:36)
- 福州“织”造亮相国际舞台(2023-07-14 08:30:15)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