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 高敬、严赋憬)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主任岳仲明介绍,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于1988年制定,2004年、2009年和2018年三次修正,2016年进行了修订。现行法律对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拯救繁育工作、维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订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并细化野生动物种群调控措施。
岳仲明介绍,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恢复,一些地方野猪等野生动物泛滥成灾,危害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和农牧生产。
对此,法律规定:一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根据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监测和评估情况,对种群数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的物种,可以采取迁地保护、猎捕等种群调控措施,对种群调控猎捕的野生动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同时明确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建设隔离防护设施、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预防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二是将中央财政对致害防控的补助范围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扩大到其他致害严重的陆生野生动物。三是在野生动物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采取措施而造成野生动物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
法律明确禁止食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同时加大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岳仲明介绍,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种群,其“野性”降低,遗传性状也发生改变,应当区别情况,实行与野外种群差别化管理措施。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人工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制度作了规定,这次修法将这一制度扩展到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根据有关野外种群保护情况,对不依赖于野外资源、技术成熟稳定、有一定养殖规模的人工种群可以不再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实行与野外种群不同的管理措施,但应当依法实行备案和专用标识管理。
他表示,这些人工种群的一部分可以依照畜牧法规定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按照家畜家禽管理;另一部分可不作为野生动物进行管理,适当放开其人工种群及其制品用于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 四市一区携手打造美丽闽江(2022-12-31 08:15:46)
- 福州建筑垃圾监管新平台明年下半年试运行(2022-12-31 08:10:20)
- 福州有望立法保护沙滩(2022-12-31 08:00:44)
- 银保监会发文强化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突出乱象整治“划红线”(2022-12-30 17:38:03)
- 厦门市委反腐办最新通报(2022-12-30 09:48:46)
- 科技加持 福州茶萌发新生机(2022-12-30 08:23:53)
- 中华斑羚再现 国家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多项进展(2022-12-29 10:08:50)
- AI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 智能视频采集车马尾上岗(2022-12-29 08:00:23)
- 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中表现不力 福州15家单位被挂牌警告(2022-12-27 07:39:26)
-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荐股 一网络荐股诈骗团伙获刑(2022-12-26 07:4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