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院士这双手,让人泪目……
近日,82岁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一双为了祖国育种事业工作五十年的双手,让很多网友泪目↓↓
82岁的他现在仍然要战高温、冒酷暑、下田间,去照看水稻。一双手异常粗糙,让人心疼。
9月1日晚,总台《开学第一课》,谢华安院士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的“50年金色种子梦”。
他立志投身农业
来到海南开展水稻种植研究
出生于福建一个小山村的谢华安,从小便饱受饥饿的困扰。他回忆说,自己是饿着长大的,那时外婆连想吃一碗稀饭都是奢望。
“以前我们全中国粮食产量很低,农民一年辛勤耕耘下来还吃不饱饭。”而“饥饿”也影响了谢华安的一生。
长大后,他立志投身农业。要为了“让大家有一碗饭吃”的梦想而努力,他发奋考上农业学校,希望通过学习帮助农民增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谢华安追着光和热来到海南。这里冬天温暖,一年可以种两季水稻。“像加速器一样推动着科研工作的开展。”
艰苦环境下坚持工作
育成“汕优63”优良品种
几十万名像谢华安一样的科技工作者,都曾先后来到海南,成为研究育种的“南繁候鸟”。
但那时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还有很多老鼠出没。为了防止老鼠偷吃稻谷,谢华安和同事们经常打着手电、拿着竹棍在田埂里守一整夜。
全国的科技工作者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几十年来为中国农作物的育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1972年到海南进行南繁育种工作,五十年来,谢华安把心血全部洒在这片土地上。他的一双手也因常年的育种工作,变得异常粗糙,布满老茧和沟壑。但他却非常自豪地说,在这里自己和团队育成了“汕优63”。“我们用占全世界约9%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近20%的人口,能够年年丰收,靠的是优良的品种。”
据了解,“汕优63”连续十余年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10亿亩,增产粮食700多亿斤。
谢华安动情地说,一想到水稻,自己就会信心满满。每当看到一个好品种,内心无比高兴,“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一粒好种子、一个好品种得来非常不易,希望大家有奋斗的精神,做奋斗的一代新人。”
网友:真正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
网友纷纷被“育种院士”的故事感动。“看到那双手真的破防了!”“谢谢所有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这是真正有意义的开学第一课”……
正是众多像谢华安一样的农业科学家的努力,让今天的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自己养活中国人!”向“南繁候鸟”们致敬!
- 中央财政再下达福建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农资补贴(2022-09-01 10:42:28)
- 中央财政下达福建抗旱保秋粮补助资金(2022-08-30 11:20:08)
- 全国早稻产量数据出炉 福建单产第一(2022-08-29 08:31:43)
- 法在身边丨上传食品安全信息不完整 福州一原粮承储企业被责令整改(2022-08-27 07:55:37)
- 古特雷斯:应确保俄粮食化肥不受阻碍进入全球市场(2022-08-21 22:32:32)
- 省财政下达资金支持农作物疫病防控(2022-08-18 22:03:12)
- 福建加大补助力度 支持山垅田复垦复耕种粮(2022-08-16 10:44:53)
- 第六届福建省粮食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举办(2022-08-15 08:59:31)
- 遭退单后 首艘驶离乌克兰的运粮船找到下家(2022-08-13 15:38:26)
- 闽清:精准开展有效监督 护航夏粮丰产丰收(2022-08-13 10: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