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尾巴最长、中国最早的肿肋龙化石首现云南
中科院古脊椎所徐光辉研究员办公室,用于此次研究的“长尾红河龙”化石标本。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5月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9日发布消息说,该所徐光辉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在云南红河发现一件2.44亿年前完整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通过深入分析研究,确认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尾巴最长、中国最早的肿肋龙科新属种,并将这个海生爬行动物命名为“长尾红河龙”。
这项远古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重要发现及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对学界研究探讨海生爬行动物演化及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徐光辉研究员在中科院古脊椎所办公室展示介绍“长尾红河龙”化石标本。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徐光辉研究员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指出,这件长尾红河龙化石标本保存非常完整,经过专业修理后非常清晰,它发现于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中三叠世早期(约2.44亿年前)海相地层,全长47厘米,体形像水生蜥蜴,其超长的尾巴尤其特别,比它身体其他部分要长。
“长尾红河龙”在鳍龙类“进化树”上的系统位置图。 徐光辉 供图
研究表明,长尾红河龙不仅是中国肿肋龙科迄今最早的确切化石证据,它也代表了世界上所知尾巴相对最长(由69块脊椎骨组成)、脊椎骨总数最多(121块)的肿肋龙类。
他介绍说,二叠纪末(约2.52亿年前)生物大绝灭之后,海洋生态系统在三叠纪发生重大变革,爬行动物在海洋环境中辐射演化,形成以鱼龙类、海龙类和鳍龙类等为代表的海生爬行动物支系,其中鳍龙类就包括楯齿龙类、肿肋龙类、幻龙类和蛇颈龙类。早在1854年,肿肋龙类化石就发现于欧洲阿尔卑斯中三叠世海相地层。这些欧洲肿肋龙类共分为五属,都归入肿肋龙科。
中国最早发现并命名的海生爬行动物就属于肿肋龙类,由原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1957年在贵州省发现,中科院古脊椎所杨钟健院士1958年研究命名为“胡氏贵州龙”。
论文共同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赵丽君研究馆员说,这次新发现的长尾红河龙比胡氏贵州龙的年代要早400万年,并与欧洲的肿肋龙科更为接近,因此成为中国肿肋龙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证据。
论文共同作者、贵州大学博士生廖浚伶说,华南三叠系海相地层分布广泛,保存有数量多、门类丰富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研究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构成、食物网和营养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她认为,长尾红河龙与中国此前发现的肿肋龙类乌蒙龙和黔西龙相似,但前者的牙齿外表面比较光滑、齿冠没有明显的膨大,与后两者显著不同,这可能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食性差异。
徐光辉称,研究团队对中国云贵地区三叠纪海相地层已持续进行十多年研究,长尾红河龙化石发现时曾和有关专家交流,当时被告之是一种乌蒙龙化石,他对此持怀疑态度,决定率领团队对长尾红河龙化石深入开展细致研究,以揭示化石潜在的分类学和生物地理演化意义。
他们研究发现,长尾红河龙代表了乌蒙龙和黔西龙之间的过渡类型,为解决肿肋龙类的内部系统发育关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从长尾红河龙长长的躯干和较纤细的前、后肢可以判断,红河龙在浅海环境中主要采用侧向波动前进,而它超长的尾部可以进一步提高侧向波动的效率。“通俗地说,长尾红河龙的长尾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它在海水中游得更快、游得更稳。”徐光辉表示。
- 马尾拆除一处违建(2022-06-07 10:03:36)
- 院士专家为福建省地下空间发展战略支招(2022-06-06 10:02:04)
- 鼓楼:拆除楼顶违建 还居民公共空间(2022-06-06 09:36:33)
- 新物种:天宝岩肿腿迷甲 发现者是福州小伙郭亮和队友(2022-06-05 09:13:40)
- 划清“接触”距离!让文明旅游成为最美风景线(2022-06-04 18:41:54)
- 首次!天文学家“看见”银河系中心的“恒星摇篮”(2022-06-02 15:14:45)
- 世卫:全球30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和地区已发现超550例猴痘病例(2022-06-02 09:57:14)
- 福建成立首家涉日综合性研究机构(2022-06-02 08:13:15)
-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福建高校加大对日文化交流(2022-06-01 09:21:32)
- 侨乡福清高校成立日本研究中心促中日交流(2022-06-01 08: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