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走进琅岐了解“菜篮子”工程
“小小‘菜篮子’,关系大民生。”“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一粒种子,可以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28日,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的小营员们在文章中,写下了内心感悟,记录此行的满满收获。
孩子们在基地工作人员带领下认真观察。
当天,新一期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走进琅岐,参观“菜篮子”新思想教育实践基地,了解福州人从“吃菜难”到“幸福满满”的蝶变过程;参观琅岐种业创新基地,体验种子的神奇之旅,揭秘种子里的创新密码。在福建省语文学科名师指导下,小营员们把一天的所思所悟诉诸笔端。
策展主创成员赵金华在讲述“菜篮子”的故事。
了解“菜篮子”工程发展变迁
福州有句谚语:“三天不见绿,两眼冒金星。”就是说可以几天不吃肉,但不能一天不吃绿叶菜。但在30多年前,福州人经常出现“吃菜难”的问题,不仅菜品没有现在这么丰富,遇到台风、暴雨,蔬菜供应短缺也是常态。
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带着疑问,小营员们首站走进“菜篮子”新思想教育实践基地,探寻福州“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历程和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市民‘吃菜难’问题,每年都把‘菜篮子’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首要大事。”展馆讲解员向小营员们介绍。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全市上下掀起“菜篮子”建设热潮,一大批蔬菜副食品基地相继建成投用,一大批蔬菜新品种和新科技得到推广。
“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持续努力,‘吃菜难’问题早已得到解决,福州市民不仅‘吃得到’更能‘吃得好’。”展馆讲解员说。
福州日报社是该展馆的策展方,28日,策展方主创成员赵金华来到现场,向小营员们讲述策展背后的故事和感想,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精彩分享,收获了一大批小粉丝。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为了让我们吃饱吃好,农民伯伯很辛苦。了解了福州‘菜篮子’工程后,我才知道原来丰富的食物供应背后,凝聚了这么多人的心血。”来自湖滨小学的小营员郑昊宸说。
“想知道我们常见的果蔬种子长什么样吗?”在蔬菜种子展示柜前,展馆讲解员教授孩子们分辨不同果蔬的种子,并讲述种子是怎么经过农民的辛勤劳作,最后变成餐桌上的美食。孩子们纷纷感叹:“粮食来之不易,今后更要珍惜。”
孩子们一边吃着玉米一边记录。
探秘“一粒种子”的创新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市民“吃菜难”问题,亲自擘画推动琅岐“菜篮子”基地建设。近年来,福州围绕“农业芯”,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琅岐奏响“育繁推”三部曲,打造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种业创新基地。
走出展馆,小营员们走进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探秘种子里的创新密码。虽然盛夏的琅岐岛烈日炎炎,但是大棚里的果蔬植株仍娇嫩欲滴。
“没想到,我们常吃的空心菜还有这么多品种!”走进空心菜大棚,各式各样的空心菜,令孩子们好奇不已。这里种植着万农1号、泰国细竹叶、超霸竹叶等数十种空心菜,“这个叶子像柳叶,那个叶子像竹叶……”孩子们细心观察叶子的形态。
“别看这些空心菜好似貌不惊人、随处可见,但每一个都是与众不同的新品种,是经过精心培育、择优种植的‘新菜’。我们通过试种从中筛选适合盐碱地、耐高温的种子。”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小营员,“种子是农业科技的芯片。我们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
从讲解中,小营员们了解到,该基地肩负的一大使命是良种繁育推广。所以基地一直在联合专家、科研单位协同创新,培育、甄选安全、抗病性强、口感优良的优质品种进行推广,促进育制种业科研成果转化。
这些富含“创新基因”的种子,种出的果蔬味道怎样?眼下正值基地的新品种玉米采收季,小营员们化身小小品鉴师,提前尝鲜。品鉴会上,各色鲜食玉米琳琅满目,颗粒色泽饱满,有可以生吃还会爆浆的牛奶玉米,有香甜爽口的水果玉米,还有甜糯玉米、糯玉米。
“我第一次尝到可以生吃的玉米。”“新品种的玉米口味好特别。”“又甜又香,特别好吃。”
小营员们点赞玉米美味的同时,也在感叹“科技创新的力量真伟大”。来自乌山小学的小营员石婧祎说:“通过科技创新培育的一粒粒优良种子,可以让我们的‘菜篮子’更加丰盛。”
陈敏正在批改作文。
名师指导记录所见所闻所感
28日下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州高新区里仁小学校长陈敏,福州市阳光实验学校语文集备组长杨冬冬、陶俊红等3位教师受邀来到现场,为小营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写作课。
陈敏先邀请孩子们分享品鉴玉米的感受,紧接着又抛出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农业科学家,希望种出什么样的玉米?”孩子们踊跃上台分享各自的想法。陈敏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引导大家深刻认知粮食安全、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这一天的行程有哪些收获?建设“菜篮子”工程有什么意义?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随后,她又引导大家运用发散思维,记录在琅岐“菜篮子”基地的所见所闻所感。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的写作思路逐渐清晰。
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最佳写手”合影。
来自江南水都小学的邓语湉写道:“无论是‘菜篮子’工程,还是引种番薯的长乐人陈振龙,都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奋斗。想到这些,我不仅感动,还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
来自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的林妍心写道:“满桌的玉米,各有特色,象征着人们过上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它们的香甜,象征着科技创新给我们的餐桌带来更多选择,也给我们的新生活添了更多希望。”
当天,3名语文教师还对30多名小营员的文章进行一对一指导、批改、点评,并评选出福州晚报写作训练营“最佳写手”“写作小能手”“观察小能手”。(记者 马丽清 周桃茂/文 石美祥/摄)
- 福州研学旅游季启动 推出六大主题研学线路(2024-06-29 08:12:29)
- 福州水务集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表彰“两优一先”(2024-06-29 07:54:29)
- 福州日报社与邮储银行福州市分行达成党建共建合作(2024-06-29 07:54:24)
- 福州市向南平市“6·9”洪涝灾害捐赠款物(2024-06-29 07:48:07)
- 奇台文化来榕 陆丝海丝对话(2024-06-29 07:48:07)
- 福州新区青年人才公寓,入住指南来了!(2024-06-28 19:50:22)
- 8.49亿元!福州这个片区重要公告!(2024-06-28 17:15:53)
- 最新通知!福州这些小区即将停气(2024-06-28 15:51:52)
- 影像福州|清潭高悬串珠玑(2024-06-28 11:49:57)
- 青山绿水共为邻——福州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2024-06-28 09:45:18)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