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的乡愁 草根的执着——闽方言传播的故事
《福建日报》2024年4月19日第08版
核心提示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这里的乡音,说的是游子耳边的乡愁。
福建多方言,是我国方言最复杂的省份之一。我国有十大方言,闽方言列于其中,而闽方言又包含了五种互不统属的次级方言,向来有“隔山不知语”之说。方言承载着地方思维与传统文化,饱含着乡愁。近年来,它的使用、传承和保护正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今天,记者把镜头对准致力于方言传承的志愿者们,讲述他们为留住耳边乡愁的故事。
芽油:
自媒体传播的乡愁
“方言是淳朴的乡愁,唤起我们关于爱和温暖的记忆。很多老乡在外地听到莆仙话,就想冲上去搭个话,一张口、一入耳,旅途的艰辛一下子烟消云散。”
莆田市文旅部门用芽油原创短视频的截屏图片做装饰,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设点传播莆仙话。
“浏览量189万!”前几天,从上海一家公司网络运营岗位下班回到家的芽油,打开抖音号“莆仙乡音社”后台,被数据惊呆了。这是一期由他原创并独立制作的“莆田姓氏排行榜”,于今年2月25日(正月十六)上线。从资料考证到视频素材搜集、剪辑、莆仙话配音,均由其独立完成。
芽油是一名拥有逾15万粉丝的莆仙话爱好者,在方言传播的自媒体圈小有名气,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愿透露真名。这是一位1994年出生、闯荡异乡的莆田“90后”。
谈及莆仙话传播之路,芽油说,几年前发现很多年轻人不会说家乡话,即使会说也说得不地道,而他自己喜欢钻研莆仙话的拼读,于是就尝试在知乎上写文章、建方言QQ群,探索方言传播的新媒体路径。
2017年芽油创办了第一个微信公众号“莆仙人的莆仙话”。“但由于图文稿件的形式较为单调,很难扩大影响力。”芽油决定和一位“00后”小伙伴九牧一起,试水方言流媒体制作。2019年12月,“莆仙乡音社”的第一个视频《莆仙话拼音教程》在B站首发,传播效果超出了两位主创的预期。这之后,芽油团队陆续在知乎、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号、B站、小红书等平台建立起莆仙话传播矩阵。精心安排策划选题,打造了一批爆款视频,成功从同类博主中脱颖而出,也把传播对象从莆仙话研究爱好者扩大到“觉得莆仙话有趣”的全网短视频受众。截至目前,他们在抖音号上发布搞笑、科普、教学三类视频逾260个,其中原创200多个。“抖音号上单个视频最高播放量是200多万,30万以上播放量的有近30个,总点赞数是3万多。”
“莆仙话中常用到的四字词”“‘开学’在莆仙话中读音竟然这么多”……点开哔哩哔哩平台上的这些视频,可以看到,芽油团队用正字来标注莆仙话的读音。这样做,让年轻人能看能读,易于接受。为了把方言写出来,芽油研读了《莆田市志》《莆田县志》《仙游县志》《莆仙方言大词典》《莆仙方言研究》《兴化古邑山歌》等书籍,认真研究了莆仙话声母、韵母的组成及发音规律。
为了做好方言传播,他还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2020年,他和另一莆仙话微信公众号“三莆”创始人卤面,合出了初级、中级两套“莆仙话等级考试试卷”,两期推文在“三莆”微信公众号点击量都破万。2019年,他在传播福州方言的“真鸟囝”团队创始人子善和Radium的帮助下,以《莆仙方言简明词汇》作为参考,用国内输入法软件Rime录入了2万多个单词的莆仙话词库,由此,实现了拼音输入,莆仙话文字输出。
传播方言是一件苦活,他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刚开始不会做视频,就慢慢学。没有钱添置设备、软件,至今还是靠手机做视频,用剪映、美图秀秀、Rime等免费工具……
为什么要这样“苦”自己?芽油说:“从幼儿园小班到小学一年级,我待在农村阿公阿嬷家。放学后,他们经常给我买麦芽糖(芽油)吃。‘芽油诶——’那一声莆仙话的叫卖,每每在夜深人静时撞击着我的内心深处。”
芽油做莆仙话传播短视频常用的参考书
很多“00后”学生会在抖音号“莆仙乡音社”留言,一个人在外地读大学,这是唯一能找到共鸣的地方。对此,芽油感慨道:“我又何曾不是这样的异乡人呢?”
依林妹:
闽剧演员的使命感
“方言的背后是共同的家乡文化。它会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彼此的亲切感。”
依林妹(林颖)时常走入福建省图书馆、福州中小学校等地结合闽剧传播福州话。
依林妹是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书记、副主任林颖。作为一名闽剧演员,她有着深厚的福州话功底。2008年,福州电视台都市生活频道邀其参与主持福州话节目《攀讲》。由此,林颖开启了方言传承和传播之路,至今已有16年。
“当时,《攀讲》是福州电视台在当地收视率最高的一个节目,非常火。”林颖回忆说,“节目由福州方言专家组成,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观众喜爱,最早只有20分钟,后来一直扩版,增设了很多子栏目,时长近1小时。”
林颖刚开始做《攀讲》的时候,闹了个“笑话”,当时,她仅根据字面意思逐字翻译“萤火虫”三个字。节目播出后,几十名观众打爆了热线电话,指出在福州话里“萤火虫”有专门的发音,不是电视节目里说的那样,“别人可以错,主持人绝不能错”。此事对这位闽剧演员触动很大,都说福州话日渐式微,谁知道还有这么多人较真,她下决心要勤学多问,不能当“半瓶醋”。几年下来,书架上有两层摆满了福州方言的学习参考书,内容涵盖了方言、民俗、掌故、俗语和山歌谣。在潜心学习中,林颖慢慢知道,福州方言不仅有很多专属名词,在动词、序词、量词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一触碰到文化,我就感兴趣了”。
2014年,由于本职工作繁忙,林颖告别了兼职主持人的岗位,回归闽剧舞台。她惊奇地发现,台词功底如有神助,突飞猛进。“以前随意处理的一段词,现在会注意发音要咬出福州话特有的味道。有时候我甚至会把整段台词替换掉,一句福州俚语比三句台词都要生动。结果,观众一听就笑了,方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全在这里面。”
林颖说,近年来,戏迷们的认可、后辈的敬佩,更增强了她保护和传承福州方言的使命感。
新冠疫情暴发后,林颖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福州话原创短视频。2020年11月,她创作并表演了“社区疫情防控口诀(福州话版)”的小视频,“管好自家小区人,守好自家小区门,绿码核酸要正常,快递依哥不进门……”朗朗上口的小视频一经推出,就引来4万多人转发,成为福州疫情防控中最火的公益视频之一。
她在抖音、今日头条、微信视频号、微博、B站、油管、脸书、推特等国内外社交平台都开了账号。目前,她的抖音号“闽剧林颖-攀讲依林妹”已发布了474个原创视频。
依林妹(林颖)结合闽剧传播福州话。
疫情期间,林颖父亲病重,危在旦夕,她跑遍附近药店买不到酒精和口罩,只好在粉丝群呼救。“连远在霞浦的粉丝都寄来了口罩,这是大福州方言区最远的地方了。”林颖说,“我有时候在想,正是因为我做了福州方言传播,大家感动在心,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才愿意鼎力相助。”
陈飞:
以歌为媒,架起心灵之桥
“闽南语歌曲是一种流动的乡愁,它已经超出了音乐本身。曾有歌迷告诉我,听闽南语歌曲,让他们记住回家的路。”
闽南语歌后陈飞在演出现场与歌迷互动。
“2024年世界闽南语金曲颁奖盛典暨海峡两岸闽南语音乐大奖赛(又称‘世界闽歌赛’)的东南亚大赛区决赛将在马来西亚举行。”这一消息发布后,立即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最为关注的新闻之一。
2006年起,世界闽歌赛已经举办了8届。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选手通过各自的表演,不仅将闽南乡音中悠远的情愫与深厚的力量播撒向世界各个角落,还为全世界闽南人架起了一座心灵交流的桥梁。据组委会统计,大赛的历届获奖者都在赛后改变了命运,闽南语歌曲唱作表演不仅让他们养家糊口,更让他们圆梦音乐人生。
闽南语歌后陈飞,就是这项赛事最坚实的推动者。
陈飞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厦门姑娘。年少时,她就对闽南语歌曲演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何家里听到的闽南语歌曲都是台湾音乐人创作的?为何这些歌都带着日本演歌的影子,用颤音、哭腔来演绎?”从那时起,陈飞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我要唱歌,而且就唱原创闽南语歌,要为弘扬闽南文化作出贡献。”
1999年,陈飞推出首支原创闽南语歌曲《风中的相思树》。很快,厦门的大街小巷都在传唱这首歌。同年,厦门把她的另一首原创闽南语歌曲《祝福你》作为交流礼物送给新加坡,在新加坡风靡一时。
虽然一出道就收到了诸多肯定,但陈飞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台湾闽南歌是很流行的,亲友们认为这条路太小众,都劝我放弃,但我相信‘戏棚脚是站久的人的’,还是坚持唱大陆原创的闽南歌。”多年来,她一直坚守初心,践行这句闽南谚语,把闽南语歌曲越唱越响。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能仅靠我一枝独秀,要创造平台给更多有闽南语歌曲梦想的年轻人,让他们能够坚守下去,才能赋予闽南语歌曲更强的生命力。”于是,陈飞转战幕后,建立(厦门)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等多个孵化平台,尝试用更多方式传播闽南语歌曲、推广闽南文化。
这些年,陈飞创作并主持《陈飞嘎立贡》《陈飞歌中剧》《祖先有智慧》等辐射两岸的闽南语轻综艺栏目,传播闽南文化。她的团队与台湾演艺界同仁一起策划、拍摄、制作的118集大陆首部闽南语自制轻喜剧《欢天喜地》在海峡两岸广泛传播,好评如潮;携手美国、德国等地顶级科技与娱乐演艺团队重磅打造出一部创新多媒体旅游大戏《大话铁观音》,该剧一推出,轰动海峡,名满东南,从而让闽南元素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深远地传播着;与台湾文化机构共同统筹并译制的《朱元璋传奇》《水浒传》《大秦帝国》等2000多集闽南语经典电视剧,为超过1000位台湾籍艺人提供了进入大陆配音的就业机会,增强了两岸民众的文化向心力……
用语言做纽带,让闽南语歌曲走出闽南,让更多人了解闽南文化,让世界舞台展现闽南文化,陈飞不仅将这种信念作为一种努力的生活态度,更将此作为植入心底的毕生追求。
观点
提高吸引力,增强生命力
从热播电视剧《山海情》,到说唱歌曲《大田后生仔》《MoJiaDai 莫加戴》,近年来福建的方言文艺作品凭借着又潮又市井的独特风味,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也把闽方言的关注度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方言的背后是人,承载的是文化。”福州民俗专家方向红认为,近年来年轻创作者在文艺作品中加入方言表达,反响不错,值得鼓励和借鉴。“只有提高方言吸引力,让更多人了解方言、学习方言,方言中的情感价值和人文价值才能得到更多认同,形成共鸣。”
她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同。他们建议,社会各界应考虑将方言文化纳入到文化产业布局之中,激发方言文化的活力。譬如,积极打造“方言网红”“方言IP”。目前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传递交流信息的载体,相关部门除了通过平台制播方言类戏剧节目、谈话类节目外,不妨和平台牵手,打造一批以方言为特色的“方言IP”,利用流量效应,积极传播方言文化。
此外,文创产品也是方言文化传播的一大利器。近年来,不少特色餐饮门店、餐饮品牌都打起了方言牌,将独特的地方方言塑造成文化符号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长沙知名茶饮品牌茶颜悦色曾推出长沙话主题的水杯、T恤等周边产品,以极强的地域特色赢得人们的认同与喜爱。基于此,相关部门可积极引导文创企业,开发有关方言的文创产品,让方言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针对在部分年轻人群体里渐渐消失的“乡音”,专家们认为,主要是因为人口流动很大,导致“语言环境缺失”。现在孩子们从小接触时间最长的是普通话,比方说父母可能来自不同地方,家里日常交流就是用普通话,孩子就失去了方言的母语环境。甚至很多“80后”“90后”父母也不会说方言,那么教孩子学习方言更无从谈起了。
因此,有关部门应考虑通过方言进校园、地方戏曲进校园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学习当地方言、了解民俗文化的渠道。同时,也应在方言保护和传承方面与时俱进,鼓励高校有关专业积极参与语言资源保护工作,除应用传统的纸质记录外,可通过视频、音频的形式将方言更加鲜活地记录下来。(记者 陈尹荔 文/图)
- 一杯香茗牵起两岸情缘(2024-04-19 09:42:12)
- 5月起,登革热将进入流行季,请注意防范(2024-04-19 09:15:27)
- 游客沉浸追剧 老宅“活”出精彩(2024-04-19 07:47:30)
- 点赞!福建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024-04-18 14:46:13)
- 二十四节气里的大美中国“谷雨”采风活动在青正式启动(2024-04-18 10:18:32)
- 仓山发生重大航空器安全事故?发布不实视频男子被拘留(2024-04-18 09:45:27)
- 福建一山坡上一夜间惊现巨幅“蛛网”!官方回应来了(2024-04-18 09:45:16)
- 福州高新区:古厝“活”起来 打造孝廉文化品牌(2024-04-18 09:06:34)
- 老宅可观可用,文化可触可感,这里创新“文物+”思维有一套(2024-04-18 08:20:50)
- 闽清两处古厝入选活化利用优秀案例(2024-04-18 08:20:50)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