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人才 金融 福州都市圈 区县
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州

读书聚焦·严复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

2024-01-23 10:20:56来源:福建日报

严复书法

严复译著(本组照片由严复翰墨馆提供)

编者按:1月5日,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严复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为了进一步做好严复思想的宣传,为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营造浓厚的氛围,特从中节选刊登三位专家的论文以飨读者。

严复启蒙救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苏振芳

为救亡而进行思想启蒙是严复启蒙救国思想的一大特色 严复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引导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他把救亡与启蒙、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把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历史经验。

严复于1885年2月4日至5月1日,在天津《直报》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救亡决论》五篇政论文,疾呼变法,其惊世骇俗的议论使之声名日响,为世人瞩目。他首次阐述自己救亡图存的见解,主要体现在《天演论》一书的翻译过程中。

出版和发行启蒙思想译著是严复启蒙救国思想形成的重要成果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这些成果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启蒙思想译著,对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影响巨大。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翻译西方启蒙思想八大名著:《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说》。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的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把握历史演进规律,推动晚清中国走出困境。

提倡社会变革是严复启蒙救国思想的突出理论贡献 在严复一生所翻译的170多万字的西方著作中,约有十分之一的内容是他自己撰写的按语,这些按语体现了严复对探索近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精辟阐述。

在政治学方面,主要体现于他1895年发表于《直报》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和《辟韩》等震动一时的政论,以及1897年创办的《国闻报》,1898年出版的译著《天演论》中。

在哲学思想方面,提倡唯物论,宣传进化论。为了推行维新主张,严复还针对清末流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提出了“体用不二”的原则。他认为,体与用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开的。

在经济学方面,严复是介绍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到中国来的第一人。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从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国富论》开始的。严复译本定名为《原富》,对中国学者学习西方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起了扫盲和启蒙的作用。

在法学方面,严复的法学思想主要体现于《法意》的按语上。严复为《法意》加了许多按语,据统计达330条之多。这些按语内容十分广泛,既有译者对孟德斯鸠政治学说的各种评述,又有译者与此相关的中西文化方面的各种议论。

在社会学方面,严复曾指出《群学肄言》与《大学》《中庸》有相通之处,并把社会学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严复疾呼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文,提倡新式教育。主张多办现代学校,引进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张把学习好的学生送出国留学,以造就学有专长的人才。

在学术研究方法上,输入西方的逻辑学,促进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严复对西方逻辑学的输入,对我国近代社会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一是开创了研究逻辑学的新时期,推动了中国思维科学的发展。二是变阴阳五行思维为逻辑思维,促进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三是把西方逻辑与中国传统正名论相结合,促进了中国科学用语的精确化。四是对逻辑术语的翻译定名工作作出了贡献。

继续深化严复启蒙救国思想的研究与宣传 严复启蒙救国思想在当时影响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较大的价值。他不仅搭起了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且对西方文明的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和褒扬。因此,要深入挖掘严复的启蒙救国思想,为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的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

严复在逝世前给后人留下“中国必不亡”的遗嘱,他认为个人的历史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国家民族的前途大业是壮阔的大海、巍峨的高山,为祖国人民的利益,“则舍己为解”。分居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和世界各地的严复后人遵循着这一遗嘱,在推动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中作出积极贡献,严复学术交流已经成为两岸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我们纪念严复,缅怀先哲历史功绩,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副会长)

严复的文明观及其当代启示

□李承贵

作为熟谙中西文明的大师,严复站在中西古今交会碰撞的时代,对人类文明的交流、结合等课题提出了具有普遍性价值的主张和观念,至今仍然散发出璀璨的光芒,仍然显示出特殊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西文明究竟是相逆的还是相通的?这是晚清时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顽固保守派认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存在本质的差别,根本没有通约性,因而不能进行比较,更不能相互吸收。严复基于对人类文明本质的深刻认知,提出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在根本上是相通的,因为文明是人类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创造的,中国人、西方人的基本需求是相同的,因而他们创造的文明必然具有共同性质,所以是相通的。严复提出的文明相通论,对于破除顽固保守的思维方式、促进中西文明之间的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对中国近代文明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西文明既然是相通的,那么自然是可以结合的,问题是该怎样结合?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中西文明结合必须“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宗法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体,以西方的科学技术为用,学习西方只能学习西方的用,不能学习西方的体。针对这种观点,严复以牛马为例,指出牛有牛之体,从而有负重之用;马有马之体,从而有致远之用,因而不可能只取牛用而弃牛体。他认为任何文明都是体用结合的整体,不能割裂地去学习。

中西文明是相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西方文明可以毫无选择地吸收。严复崇尚归纳法,他认为,“公例”是最值得信赖的,如果西方人有的而我们没有、我们有的但西方人没有,这就不是“公例”,不是“公例”的文明,则是可变的。因此,那些在中西文明中不期然而合者,必然是不可背离的,从而是必须选择者,所谓“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严复这种观点体现了胸纳百川的博大气魄,对于近现代中国处理中外文明、中外文化交流之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严复不仅对中西文明交流、选择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主张,对于文明发展秩序也提出了真知灼见。严复认为,无论是从天演进化规律看,还是从万物渐进的变化方式看,抑或从社会演进规律看,都警示文明的更替宜渐不宜顿,否则社会将动乱难安,因而文明发展秩序应该是“新旧相以为用”。因而,严复反对那种“悉弃其旧唯新之谋”的文明发展策略,认为只有坚持新旧兼顾的文明发展秩序,文明才可能健康地发展,他说:“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且守且进,此其国所以骏发而治安也。”这种“新旧相以为用”的文明发展秩序论,是严复对人类文明传承、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并且否定了那种抛弃传统文明的虚无态度,对规范新旧文明关系有指导意义。

文明也是一种资源,古老的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严复非常重视古老文明的价值,对于如何发掘古老文明也提出了独特的观点。严复指出:“四书五经,固是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武器发掘淘炼而已。”严复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使那些对中国古老文明有失落感者生出新的希望,而且使那些在中西文明差异面前无所适从者有了具体的指导,其最值得称道的价值是,为发掘传统文明资源贡献了一种可操作性范式。总之,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严复的文明观蕴含了丰富、深刻的启示。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大力倡导美育的严译《美术通诠》

□皮后锋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精心译介的一系列西学著作,除《天演论》等众所周知的八大“严译名著”外,《美术通诠》等短篇译作也值得重视。

1897年,英国学者倭斯弗(William B. Worsfold)出版了《批评原理》(The Principles of Criticism)一书。此书以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19世纪艾迪生、莱辛、库辛、马修·阿诺德等经典作家为主轴,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流变,总结出真实、对称、典型化等三大文学批评原理及其在近代西方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1900年,倭斯弗在《批评原理》基础上增删而成《文学批评》(Judgement in Literature)一书,按专题共分八章,其中第二章是新增内容,第一、八章增加了部分新内容,其余部分的主要观点与前者基本相同。整体上看,《文学批评》的论旨与前者基本相同,篇幅大约为前者的三分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其简写本。

倭斯弗《文学批评》是当时较为流行的文学批评入门著作,曾多番重印,1906年出版了波兰语译本,1920年出现在一份高中和大学教材的推荐书目上。

1906年初,严复担任中英文《寰球中国学生报》双月刊的主编及总撰述,积极为该刊提供稿件。其中,1906年12月—1907年6月,他选译了倭斯弗《文学批评》前三章《艺术》《文辞》《古代鉴别》,并附加按语,连载于该刊第3、4、5~6期。

通观严复的西学译著,其选择英文底本的标准与用意各不相同。既有论旨切合中国救亡急需且便于发挥的专著,如《天演论》,也有卷帙浩繁、侧重阐发学理的经典名著,如《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等,还有欧美流行丛书中篇幅短小、便于流传启蒙的新作,如《名学浅说》选自伦敦麦克米伦公司的“科学启蒙丛书”。至于《美术通诠》与《社会通诠》,则同选自英国登特公司的“圣殿启蒙丛书”。

从学理上看,严复选译《文学批评》前三章的主要动因,是基于对美育重要性的认识。严复早在1900年《原富》按语中指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西圣哲所论皆同”,深切认识到艺术在陶冶情操、化民成俗方面的独特作用。1905年七八月间,他在《法意》按语中力陈中国传统教育中美育缺位的诸多负面影响,首次从国族生存竞争的高度极力提倡“美术”教育:“吾国有最乏而宜讲求,然犹未暇讲求者,则美术是也……使吾国而欲其民有高尚之精神,詄荡之心意,而于饮食、衣服、居处、刷饰、词气、容仪,知静洁治好,为人道之所宜……后此之教育,尚于美术一科,大加之意焉可耳。”

1906年6月15日,严复应邀演说《教授新法》,指出“科学之中大有感情,美术之功半存思理……德育主于感情,智育主于思理,故德育多资美术,而智育多用科学”,呼吁重视以往被忽视的“美术”(即“艺术”)。1907年,严译《美术通诠·篇三古代鉴别》有案语与此相呼应:“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斯宾塞尔曰:‘瀹民智者,必益其思理;厚民德者,必高其感情。’故美术者,教化之极高点也,而吾国之浅人,且以为无用而置之矣。此迻译是篇所为不容缓也。”

“文学”是广义“艺术”的一个分支,倭斯弗《文学批评》第一章《艺术》,实际上是艺术通论。严复为突出“美术”教育主题,很可能原计划就是翻译该书前三章,故在翻译文本中离开原著书名而另拟题目《美术通诠》,否则,全书译完,倒显得名不符实了。这一特殊处理方式,成为严译中的一个特例。

20世纪初,虽有少数几位中国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大量使用“美术”概念,也认识到“美术”的功用及其与德育的关系,而《法意》按语表明,严复是近代中国提倡美术教育的第一人;《美术通诠》按语显示,该译著的作意就是专为提倡美术教育。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伊宁倩】
相关新闻
福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

日新闻排行榜周新闻排行榜月新闻排行榜
烈火之鉴!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警示录!
烈火之鉴!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警示录!
福州纺织工业元宇宙辅布司园区揭牌
福州纺织工业元宇宙辅布司园区揭牌
福州240小时过境免签宣传片《让世界看见福州》
福州240小时过境免签宣传片《让世界看见福州》
紧急救援!福州一对年轻男女被困
紧急救援!福州一对年轻男女被困
福州房产频道
福州333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开放申请
福州333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开放申请
专题推荐
第二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
2024年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
2024“一带一路”商协会大会
2024年福州市网络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