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弄潮福州人”系列报道|“中国草”在非洲开出幸福花
郑和足迹
郑和船队在航行途中曾抵达位于非洲东海岸的麻林地(今肯尼亚境内)。据《明史》记载,“麻林去中国绝远。永乐十三年遣使贡麒麟”。
600多年前,从非洲远道而来的“麒麟神兽”后来虽被证实或为长颈鹿,但也成为当时中非交流的见证。600多年后的今天,福州人带着菌草技术走进非洲,这种海外友人眼中的“神草”,正在非洲大地上开出幸福之花。
今年42岁的法蒂玛每天都干劲满满——她是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附近小有名气的菌草菇种植带头人。这阵子,除了悉心打理菇棚,她还在为下个月的菌草技术应用交流分享会做准备。
法蒂玛是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她的菇棚从最开始的6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100多平方米,每天都能收获一定量的平菇。有收获就意味着有钱进账,“现在除了当地的酒店餐馆预约订货,我们还有国外的客户,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好菇如何丰产?秘诀在于培养基。“我们把Juncao粉碎后做成培养基来培育蘑菇,节约空间而且出菇效果好。”法蒂玛说,过去当地没人懂人工种菇技术,如今依靠自己的小团队,她注册了公司,定期还为当地妇女培训菌草技术。
“Juncao”,这项以汉语拼音作为国际通用名的技术,能在中非农户间广为传播,离不开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联合国菌草技术项目技术顾问林冬梅与团队的推动。2003年,林冬梅开始跟随其父亲——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一同研究菌草、推广菌草。非洲,是她援外之路的首站;中非共和国,是她最牵挂的国家。
“中非,可以说是真正的从零开始。”林冬梅说,受多年战乱影响,中非贫困人口多,近一半人口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
2019年,中国援中非菌草技术项目正式启动,林冬梅和专家团队一起,指导当地小农户建立“10平方米菇农场”模式,从菌草种苗繁育种植、饲料生产养畜、菌种菌袋生产采收等方面,逐步拆解、示范操作,让当地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由于菌草菇能在短时间内创造效益,帮小农户较快脱贫,广受当地民众欢迎。
今年2月,林冬梅在班吉大学科学院举办《菌草技术与菌草科学》主题讲座,近200名师生到场聆听。(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图)
为让菌草技术的推广更可持续,在当地大学开设菌草学课程,培育一批服务本地的菌草从业人才,是援助项目的重要一环。
然而,班吉大学当时的情况可谓“捉襟见肘”——建成于1962年的教学楼设施陈旧,实验室里没有实验设备、药品试剂、水、电,仅有一扇橱柜保存着上个世纪70年代的显微镜、试管,操作台也多处磨损破败、年久失修。“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做实验,大多只能凭借理论知识进行想象。”班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露西说。
为此,林冬梅调整了援助方案,决定在班吉大学设立实验室,希望能为当地提供一个开展科学实验的场所。
今年3月,在班吉大学建设的菌草项目实验室落成,玻璃器皿、食用菌原料、接种设备设施、超净工作台等即将进场投用。“再过不久,学生们就能在相对完备的实验室里上菌草学课程了。”林冬梅兴奋地说。
今年2月,林冬梅走访中非班吉DAMALA区项目示范农户的菌菇生产种植点。(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图)
不仅如此,这些年,一批批菌草专家团队接力在中非开展适应性研究、种子繁育、示范生产、产品加工、市场培育等工作,为当地提供更长期、更专业的指导。
菌草援非,宛如“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在卢旺达,一批青年菌草企业家带头脱贫致富;在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希德拉菌草技术研究培训中心将技术指导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农村失业人员提供了200多个固定工作岗位;在索莱托,种草养畜促进了当地畜牧业发展,减少当地过度放牧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
“菌草技术……你是整个国家万众一心的结晶,你是福州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女儿,你已亭亭玉立,走向世界舞台,如春雨甘霖般带给人们希望……”如今,由中非共和国培训班学员创作的诗歌《菌草技术》正跨山越海,传响不息。
林冬梅展示正在非洲推广的鹿角灵芝。记者 林双伟 摄
友人心声
中非菌草菇种植示范户法蒂玛·阿巴·雷基亚:
菌草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我们既可以把新鲜的菌草菇供应给餐馆和酒店,也可以充分烘干后出口菌草菇,还可以利用菌草技术开展很多增加收入的工作。因为投入少、见效快、产量高,种植菌草菇也成为很多辍学年轻人、家庭主妇和年轻妇女们的选择,大家都借助菌草技术努力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分享你的海丝弄潮故事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值此,福州日报推出“海丝弄潮福州人”系列报道,欢迎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提供线索,分享您扬帆出海的“一带一路”故事,有意者可拨打电话0591-83751111。
(记者 潘倩 谢星星)
- 省三医院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节(2023-11-07 08:17:48)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发布情况通报:不存在名额挤占情况(2023-11-06 12:13:34)
- 我国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2023-11-03 15:29:28)
- 福州:新技术开花结果 好平台厚积薄发(2023-11-02 08:38:03)
- 专精特新看中国·福建站|榕城“专精特新”成长记:小巨人迸发大能量(2023-11-01 10:58:53)
- 被美国罚440亿元?大疆回应(2023-10-31 14:51:55)
- “海丝弄潮福州人”系列报道|一根纱串起“新丝路”(2023-10-26 08:58:42)
- 福建省委决定,吴克寿履新(2023-10-21 15:08:59)
- 海水制氢技术“牵手”我国最大油气田(2023-10-21 07:45:43)
- “海丝弄潮福州人”系列报道|一份迟到的合同(2023-10-18 08:59:09)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