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厦高铁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闽山莽莽,闽水汤汤。9月28日,福厦高铁首趟复兴号智能动车组G9801次列车似一条钢铁长龙在山海间腾跃。是什么让“坐着高铁看大海”成为现实?是智能,是科技。
福厦高铁是沿海智能高铁的示范性工程,在桥梁、隧道、站房等方面建成91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样板工程,填补了高铁建设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
福厦高铁首趟列车从福州南站开出,经过乌龙江特大桥。记者 包华 摄
选线是高铁建造的第一步,合理的线路能够节省建造成本,提高安全性能,甚至提升搭乘体验。“智能选线技术在福厦高铁设计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铁建铁四院福厦高铁BIM总设计师孙泽昌介绍,设计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选线设计软件,实现了全线303公里桥梁、路基、隧道、站场、接触网与轨道、立交道路的模型构建,让福厦高铁在虚拟世界有了一个“数字孪生兄弟”。
泉州湾跨海大桥、湄洲湾跨海大桥、安海湾特大桥、乌龙江特大桥……福厦高铁沿线集结了多座世界级跨海桥梁,让乘客享受“跨海不减速”的特别体验。
“福厦高铁建设者们坚持‘一桥一策’,成功破解海风海水腐蚀、季节性台风影响、高速铁路桥梁变形等一系列难题。”东南沿海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军华说。
以安海湾特大桥为例,它不仅是福厦高铁跨海桥梁的收尾之作,也是世界无砟轨道桥梁跨海的“开山之作”。桥梁全长9.5公里,主跨300米,桥梁通车后,动车以时速350公里通过,只需98秒就可跨越大海。
大桥主梁采用流线箱形结构,并附加导流板、减震栏杆、拉索电涡流阻尼器等气动措施,减小了复杂风环境下的风致振动,避免了异常涡振的发生。桥面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
这些设计,可以让列车在不设风屏障等防风措施的情况下,在8级大风中以时速350公里通过跨海大桥,在11级暴风下也不会封闭交通。
中交二航局承建的泉州湾跨海大桥,是全线技术难度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深水区引桥采用多联无支座3×70米连续刚构,在国内铁路施工中尚属首次。项目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法,通过挂篮的移动创造新的作业面,进行桥梁的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使桥梁不断向两侧延伸。全线共投入123对挂篮,犹如“提线木偶”,让桥梁在空中“生长”。
不仅是线路建设,福厦高铁沿线站房也“充满智慧”。
“新建福州南站房首次投入使用智能化系统,结合该系统对旅客出行实行‘网格化’管理。”福州南站副站长杨宁在进站口介绍,智能化系统对出发和到达客流实行自动监测,对旅客密集的区域会及时发出智能化提醒和警示,便于车站工作人员迅速响应。(记者 朱榕 钱嘉宜)
相关链接
沿线桥隧之“最”
泉州湾跨海大桥——国内首座跨海高速铁路桥。这是全线技术难度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键性控制工程。
湄洲湾跨海大桥——国内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大桥全长14.7公里,海域施工长度10.8公里。40.6米、重达1000吨的箱梁需要连续浇筑一次成型。
安海湾特大桥——世界首座无砟轨道跨海大跨斜拉桥。世界无砟轨道桥梁“大跨”跨海的“开山之作”。全长9.5公里,主跨300米,在不设风屏障等防风措施下,列车在8级大风中还能以时速350公里通过跨海大桥。
乌龙江特大桥——世界首座大跨度四线铁路高低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主跨432米,为全线主跨最大的斜拉桥。
杨梅山隧道——全线最长隧道。杨梅山隧道全长10669米,隧道最大埋深398米,为全线最长隧道,施工中爆破超挖控制在10毫米以内,并创下了月掘进200米的施工纪录。
- 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跨海高铁通车 福厦迎来“一小时生活圈”(2023-09-29 07:41:58)
- 福厦高铁开通运营 !带你走进福厦1小时生活圈(2023-09-28 17:14:37)
- H5|G速度,铁定快!福厦高铁穿山越海向你而来(2023-09-28 12:20:07)
- 350km/h!福州这趟高铁抵达厦门!仅1小时!(2023-09-28 11:34:56)
- 中国最快的跨海高铁在台湾海峡西岸开通(2023-09-28 11:34:56)
- 穿山越海,风驰电掣!543名旅客感受福厦高铁正式开通(2023-09-28 11:34:56)
- 福厦高铁开通 一起瞰跨海高铁(2023-09-28 09:44:55)
- 我国首条时速350公里跨海高铁开通运营(2023-09-28 09:27:21)
- 福厦高铁蓄势待发 福州火车南站配套道路上“新”(2023-09-27 20:39:30)
- 铁轨“精调师”与毫米“较劲”(2023-09-27 08:03:07)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