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叮步桥又称踏步桥、堤梁桥,在闽清称为“石蹬桥”,是我国桥梁中最原始的越溪过沟的方式,因其建造简单,实用性强,至今深受人们喜欢。
它由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鹅卵石(溪石)或整块的青石呈“一”字直线铺植,简单而不规则。
石蹬桥不仅承载着闽清独有的历史记忆,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云龙台埔石蹬桥
历史遗留下来的石蹬桥,石蹬形状相近,大小不等,一看就知道不是经过人工打磨而成的。
▲坂东下杭石蹬桥
为便于来往行人避让,相隔六七步的母蹬旁,会附植一块子蹬(或称旁蹬),自然的材质充满原始的美感。
▲三溪前光石蹬桥
经过几百年风雨的侵蚀及无数代人脚步的磨砺,卧溪的石蹬黝黑铮亮、溜光圆滑。
▲三溪前光石蹬桥
时间的更迭使部分石蹬桥“残缺不全”,更新替旧也就提上了日程。
无论是加以修整还是“改头换面”,都保留了原先的样子,只是换了另一个起点,续写着这座城新的故事。
小桥、流水、人家,一幅理想中的山村画卷正在闽清大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