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大美中国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2022-05-12 15:03:05来源:中国新闻网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福建连江有个浪漫的别称——“海连江”。连江的县域总面积为428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就有3112平方公里。以海为田,向海而生,以“耕海者”来形容这里人们最为合适。

  5月,气温开始逐渐回升,为了避开高温时段,渔民们半夜三点出海收割海带。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和海面的点点渔火,船只开始驶向种满海带的“蓝色牧场”。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凌晨的海一片漆黑,渔民仅凭头上戴着的探照灯分辨方向驾驶船只。两点起床,三点出海,摸黑驾船来到养殖区收割海带,运回码头。每年的四五月份,他们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生活。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连江沿海而居的人们以海为田,向海而生。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海带由固着器、柄、叶状体三部分构成。渔民通常将固着器附着于苗绳之上,让海带自由生长。收获之时,渔民只需将苗绳拉到船上进行收割。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一根附满海带的苗绳重达140斤,需要两位成年男性合力拉起。虽然辛苦,但渔民干得格外起劲,“今年海带的价格很好,辛苦也值得。”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当渔船满载而归时,渔民就会用吊钩勾住粗绳,大手一挥,吊机便将海带连绳吊起,放到早已等候在一旁的卡车上。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装满海带的卡车开足马力飞驰而去。海带将被运往各个企业的加工厂,进行二次加工。今年,连江海带的价格不断攀升,一条苗绳上的海带可以卖到近150元。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风浪里穿梭,凌晨时收割,渔民的辛苦不言而喻。连江县是“中国海带之乡”,这里水清海阔,不冻不淤,生长的海带品质上乘。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海带在连江有着60多年的养殖历史。1956年,福建省水产部门首先引进海带苗,在连江县筱埕镇试养。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在海带养殖还未产业化的曾经,大部分海带晾晒只能仰赖于天气。现如今,人工晾晒已十分少见,但仍有少数的海带养殖户选择这种方式。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海带的晾晒从日出时分就要开始。两人一组将绳索拉直,海带铺平,让海带最大程度地享受“日光浴”。中午,还要将晾晒的海带逐一翻面,确保晾晒均匀。虽然辛苦,但渔民脸上总有丰收的喜悦。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随着海带养殖产业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海带被直接运往工厂进行处理,在海上劳作的“耕海者”又多了一重身份——海带加工流水线上的工人。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腌渍后的海带将由工人进行初次摘选。今年60岁的孙香娇是连江县的渔民,在休渔期就会来到工厂兼职处理海带。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在这里兼职一天可以赚到100左右,多劳多得嘛。”年近70的池玉金也常来工厂兼职,“来这里帮忙之后,儿子都不用给我生活费了。”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离海域不远的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加工厂里,一根根经过粗加工处理的海带正在经历“二次面试”,颜色或体态不好的海带将被残酷淘汰。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在经过一道道工序后,一斤几毛钱的生海带摇身一变成为价值不菲的海带糕、海带酥、即食海带等休闲食品。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海风略带咸味,船只挨得紧紧。每到收成的季节,连江的海港总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如今,海带再也不是一斤几毛钱的鲍鱼饲料,而是人们餐桌上的“宠儿”,更是渔民的“财富密码”。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渔村的夜晚总是来得很早,早起劳作的人们只能得闲欣赏落日晚霞。尽管夜生活并不丰富,但回报耕海者的是更加灿烂的明天。李南轩 摄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蓝色牧场里的耕海者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