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垂危”到“新生”——福建闽江河口湿地20年生态蜕变观察
初春清晨,站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鳝鱼滩沙洲上极目眺望,一幅大自然生态美景徐徐展开:成群的野鸭从茂密水草中跃起,一队燕鸥贴着水面掠过,小天鹅抱团在江水上冲浪嬉戏,黑脸琵鹭警觉地在沙洲上观望,还有数不清的水鸟在岸边觅食嬉戏……
历经20年时间,福建省通过推进湿地立法、划定湿地管控红线、实行湿地严格管理及创新湿地生态恢复模式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治理举措,闽江河口湿地实现了从“垂危”到“新生”的生态蜕变,恢复和提升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湿地生态保护机制,探索出一条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一群水鸟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沙洲上觅食、嬉戏。记者 梅永存 摄
“清新福建”一张生态名片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闽江河口湿地地处福州马尾区东南部与长乐区东北部交界处的闽江入海口区域,衔接台湾海峡,与马祖隔海相望,为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是福建省最大的原生态河口湿地,总面积2381.85公顷。
本世纪初,闽江河口生态系统遭遇内外夹攻,湿地周边缓冲区域填海造地频发、鱼塘开挖星罗棋布、污水肆意排放、垃圾遍布滩涂;湿地核心区域家禽饲养、滩涂挖蛏成为常态,外来植物互花米草大面积疯长,导致其鸟类栖息生态服务功能日渐退化,一度濒临“垂危”。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沙洲风光。记者 魏培全 摄
湿地保护被提上福建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2002年,福州市长乐市(后改为区)迅速开展密集调研,部署很快到位。2003年初,闽江河口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启动,湿地鳝鱼滩围垦项目随即撤销。2007年,福建省批准闽江河口湿地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3年后建成了福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13年,国务院批准该湿地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是重焕生机的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美景的真实写照。闽江湿地管委会主任郑航对记者说,该湿地现已成功蜕变为“清新福建”一张重要生态名片、亦是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和全球濒危物种聚集地,其部分生态指标已达国际重要湿地标准。2021年7月6日,闽江河口湿地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最佳实践案例,通过世界遗产青年论坛向全球推介。
“六大”工程重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冬天是海内外候鸟云集闽江河口湿地的季节。记者寻访到66岁的陈慎振时,他正站在湿地堤岸手搭“遮光罩”向保护区方向瞭望,“关键要看有没有闲杂人员进入湿地核心区,有没有人偷偷张网捕鸟,另外还要观察水鸟有无异常情况。” 陈慎振说。
老陈原是在湿地核心区养鸭30多年的老养殖户,其养殖场大前年被撤后,正式受聘成为湿地保护区管护员。像陈慎振一样,另外5个原湿地养殖大户也成为管护员,还有40个湿地周边村落农户参与保护区卫生保洁、绿化养护及治安辅助巡护工作。
郑航介绍,福建相关政府部门、地方科研院所、乡镇社区及民间社团在重塑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过程中细实结合、真抓实干、创新不断,先后实施了6大生态核心工程,逐渐强化湿地自身的“造血”系统功能。
生态修复。湿地保护区采取综合治理技术长效防治互花米草、退养还湿建设水鸟乐园、跨区域合作推动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管护打造湿地长效保护机制。针对入侵植物互花米草蔓延问题,采用“刈割—旋耕”和人工除治等物理方法,配套种植了乡土植物群落进行长效防治,累计除治互花米草4589.9亩、恢复乡土植被2467.3亩、养殖塘退养还湿2923亩,精心维护510亩河滩生态系统供水鸟觅食与栖息,并通过实施改造水闸、打通土堰等工程,修复了水鸟栖息地共计3142.05亩。
科研监测。常态化监测湿地保护区内动植物、水质、水文等重要生态要素指标,依托高校建立湿地科研监测平台,推动学术间交流,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科研力量。针对中华凤头燕鸥等众多珍稀濒危水鸟,湿地保护区科研团队及时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搭建水鸟活动网络,构建实时远程监控系统,实现湿地对水鸟监测全覆盖。
共享共治。当地社区参与闽江河口湿地管理与建设,原水产养殖户受聘保护区管护员,鸟类爱好者和社会团体协助鸟类监测,提升民众环保意识,实现共管共享共治。
产业提升。助推周边乡镇实施产业提升,第一产业转升第三产业,发展湿地生态观光旅游,实现湿地保护区与当地乡镇生态产业可持续共赢发展。湿地保护区设置公园摊位专区,为周边村落113位农民提供就业岗位。通过招商引资,当地乡镇现正打造一座集文化、旅游、研学及康养为一体的闽江河口渔湾生态旅游小镇。
生态守护。湿地管委会联袂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宣传,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生态守护教育体系,通过湿地鸟类宣传短片、鸟类摄影比赛及研学活动,让民众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守护者。
开放合作。湿地管委会与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和周边社区展开合作,构建跨界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共同体,探索拓展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产品开发创新路径。以共同守护两岸中华凤头燕鸥为契机,湿地管委会设立了闽台生态道德教育基地。
全球极危和濒危鸟类成为湿地“常客”
闽江河口湿地管委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湿地野生动植物现已恢复至1089种,其中水鸟有152种,占福建水鸟种群规模80.4%,栖息湿地的水鸟年均超5万只,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多种珍稀水鸟个体数量超过种群1%,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还有黑嘴端凤头燕鸥、卷羽鹈鹕、遗鸥等全球极危和濒危鸟类成为湿地“常客”。
湿地是地球上的物种基因库,被誉为“地球之肾”。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探索拓展20年,在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福建省知名观鸟人王乃珠告诉记者,黑嘴端凤头燕鸥头部羽毛酷似古代神话中的凤凰,因数量稀少和行踪难觅,被鸟类学家称为“神话之鸟”,曾在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63年,一度被认定已经灭绝。2004年,黑嘴端凤头燕鸥重现闽江口湿地,此后每年4月至9月,这种鸟都会在这里的沙洲上栖息、繁衍。鸟类学家观测统计,该鸟全球现存活数量不足100只,闽江河口湿地最多时一次就发现了16只。
2020年4月19日9时许,闽江河口处于天文大潮最高潮位,急速上涨的潮水将水中的浮游生物冲上沙洲,记者藏匿于湿地核心区鳝鱼滩沙洲高地,近距离“邂逅”黑嘴端凤头燕鸥。
通过照相机长焦镜头,记者观测到4只黑嘴端凤头燕鸥与一群红嘴巨鸥结伴而行。觅食过程中,雄性黑嘴端凤头燕鸥不时将捕捉到的小鱼和小虾喂食雌鸥,场景颇为温馨。
红腹滨鹬是繁殖于环北极苔原地区的全球性近危鸟类。2019年5月,记者曾在闽江河口湿地一次性观测到30多只红腹滨鹬在沙洲上觅食嬉戏。
勺嘴鹬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体型特征与麻雀相近,外表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那汤匙形状的嘴,国内观鸟人称其“勺子”。鸟类学家认定,目前世界上处于繁殖期的勺嘴鹬“情侣”约有210-228对,这种小鸟在俄罗斯东北部冻土层地带上繁殖、赴东亚及东南亚湿地越冬,闽江河口湿地现每年冬季均可看到它们的身影。
黑脸琵鹭连续多年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安营扎寨”,数量现有几十只,长相与白琵鹭极为相似,体形比白琵鹭略小,全身羽毛均为雪白色,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故名“黑脸琵鹭”,又因其姿态优雅,还被誉为“黑面天使”或“黑面舞者”。黑脸琵鹭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极为稀少,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目前,闽江河口湿地乘势而上,做优做大做强特色生态,向着建设中国“湿地名片”的方向迈进。
中国生态学会湿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仝川教授认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既注重眼前又兼顾长远,对国内其它区域湿地生态建设具有可借鉴和推广价值。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教授告诉记者,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护与发展坚持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思维,全面系统地解决了湿地生态系统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案例。(记者 梅永存 彭张青 福州报道)
原文刊于2022年2月15日《经济参考报》第A06版,上图为版面截图。
- 世界海洋日:厦门海警心系蔚蓝 守护碧海银沙(2022-06-08 15:19:06)
- 大手笔!福清160万尾鱼苗入海!(2022-06-08 11:48:32)
- 福建省生态环境部门出台“稳增长八举措”(2022-06-08 09:39:30)
- 天宝岩保护区物种“上新了”(2022-06-08 09:00:03)
- 央媒“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福建篇”相关报道在福州引发热烈反响(2022-06-08 00:10:48)
- 福州首次!福清“林长+公检法”工作联络室挂牌成立(2022-06-07 16:11:03)
- 福建创新服务“双碳”目标 司法保障机制(2022-06-07 09:26:38)
- 今年环境日“走进核与辐射的世界”(2022-06-07 09:12:21)
- 让福州“后花园”越来越美(2022-06-07 07:23:57)
- 即将爆火!连江“C位海景”,美成油画!(2022-06-06 17: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