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2020-06-12 17:58:10  来源:家在鼓楼微信

  近年来,鼓楼区不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近日,鼓楼区人民政府公布了具有世代相传、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特点的《鼓楼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今天,小编要为您介绍的是入选鼓楼区第五批非遗传统技艺类项目的手工彩绘玻璃工艺。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大家还记得不久前刷屏网络的“玻璃画”展览吗?它让位于三坊七巷塔巷37号古厝成了新的“网红”打卡点。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赵献是这场“网红展”的主创人员之一,为了将手工彩绘玻璃打造成福州“第四宝”,他已经奋斗多年。

  创新工艺 老技艺获新生

  走进古厝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流光溢彩的世界,展厅正中央,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被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在光线的照射下,画面五彩缤纷、晶莹剔透,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明暗对比层次丰富。这幅彩玻《千里江山图》是“镇馆之宝”之一,由6名画师历时半年完成。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手工彩绘玻璃工艺在福州已有上百年历史,民国时期,南后街的“永嘉号”玻璃店曾是中国最大的彩绘玻璃制造商,名盛一时,之后逐渐没落。

  10年前,赵献从加拿大回国重拾这门老技艺,让福州曾经的特色产业再现辉煌。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你看,这盏彩绘玻璃灯笼是我们祖上传下来的。不过,画作从颜料到工艺都比较粗糙。”赵献说,传统的彩绘玻璃只是简单地用画笔在玻璃上作画后烧制,效果不佳。

  赵献从改进工艺开始让老技艺重获新生,经过两年多的钻研、尝试,他创新性地将针筒、刀片等作为创作工具,增强了“玻璃画”的美感。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据介绍,一幅“玻璃画”创作要经过10道工序,先用针筒挤上颜料描轮廓,而后用画笔填颜料,再用刀片一刀刀地将颜料推开。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推颜料的过程很重要,要讲究画面层次、颜色的过渡才能“演绎”出意境,一系列步骤完成后再进行烧制。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创作‘玻璃画’,颜料最关键。”赵献说,一开始,他采用从美国等地引进的颜料,可这些颜料在福州却“水土不服”。既然引进的颜料达不到预期效果,他就自己研发,如今已研发出400多种适合“玻璃画”的颜料。

  2010年回到福州后,赵献独资成立了福建杰瑞堂集团,他组建主创团队研究手工彩绘玻璃工艺。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10年来,主创团队由原来的10人发展到400多人。如今,福建杰瑞堂集团成为这个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将每个地区的文化元素搬上玻璃,以彩绘玻璃为载体,将中国元素推向国际舞台。”赵献说。

  10年来,他与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恭王府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馆、浙江博物馆、天津杨柳青博物馆等十几家博物馆合作,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彩绘玻璃,打造具有地域文化代表性的独特产品。这些具有浓浓中国风的彩绘玻璃产品受到许多商家和民众的喜爱。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这几年,赵献还推出闽都文化素材的创意作品,将“三山两塔”、闽剧、三坊七巷、茉莉花等福州元素搬上彩绘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美翻!他们把三坊七巷“搬上”玻璃

  “手工彩绘玻璃作品显现出来的艺术观感,是机械制品无法比拟的。”赵献说,之后他们会继续丰富闽都文化系列产品,把彩绘玻璃打造成继脱胎漆器、油纸伞、角梳的福州“第四宝”。

  (文 马丽清 水印图由陈暖拍摄 来源:鼓楼文体旅)

【责任编辑:李琳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