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百戏:“白云满碗花徘徊”的浪漫
章志峰的茶百戏作品(资料图片)
章志峰展示茶百戏工具。东南网记者 郑正华 摄
点茶展示 东南网记者 肖练冰 摄
古装偶像剧《梦华录》的热播,让福建省级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又一次“火”了。只消“下汤运匕”,即在茶汤中巧妙运用茶勺和清水,就能使茶盏的泡沫呈现花鸟鱼虫、水墨山水的动人画面,让观者仿佛回到千年前的品茗岁月。
茶·缘起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的这句诗,描绘了宋人煮水分茶的景象。不同于现代的撮泡,分茶是中国古代以点茶为基础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又称水丹青,即把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章志峰看来,茶百戏是分茶技艺的突出代表,在宋代它与琴、棋、书、画并列,是文人雅士喜爱与崇尚的活动。
在宋代,闽北是点茶原料(团饼茶)和点茶器具(建盏)的重要产地,因而十分盛行茶百戏。古籍《岭外代答》中记载:“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赏,无不尚分茶者。”但时移世易,随着泡茶法自明代以来的盛行,茶百戏渐渐失传。
上世纪80年代,还在福建农学院就读的章志峰,在为毕业论文查资料时偶然发现北宋书籍《荈茗录》中关于茶百戏的记载——“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鱼鸟花草之属”。作为土生土长的茶乡人,这句话让他眼前一亮却又十分困惑:茶汤的表面如何显现出生动的图案?更神奇的是,身边竟无人能解答。这更促使他下决心找回这项古老的技艺。
在探索过程中,章志峰惊奇地发现,不同于咖啡拉花或一般绘画采用的色彩叠加法,茶百戏是用固态茶粉、液态水、空气三相合一的悬浮液进行绘画,只依靠注汤和茶勺搅动,使茶汤变幻图案,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他认为,茶汤变幻形成的图案纹理饱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意境美、线条美和朦胧美,因而茶百戏是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兼具品饮和赏玩的功能,推广开来可以让喝茶这件事更具文化味。
百·尝试
据介绍,茶百戏所用的原料是古人习惯的研膏茶,它将捣碎的茶叶磨成细粉,再用茶瓶冲点茶粉,然后将茶粉调成膏状。从原料到工具,再到点茶过程的探索,注定是曲折而艰难的。为了复原茶百戏,章志峰遍寻典籍,他自述从几万首诗文中收集和点茶、茶百戏相关的资料,再分类整理并分析其中的细节。
由于点茶法是茶百戏的基础,这最终成为复原的突破口。众所周知,日本抹茶道是宋代点茶法传入日本后演变形成的,为此,章志峰两次赴日找寻在日本茶道中保留的中国古代点茶基本特征。
为了更加系统地恢复茶百戏,章志峰还对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措施、采摘标准、研膏茶制作、分茶技巧等内容,进行过数百次的对比试验……在相关器具上,他以古籍绘画作品为主要历史依据,打造出诸如茶臼、茶罗、茶瓶等十六样点茶演示工具。
皇天不负苦心人,2009年,章志峰对外公布恢复茶百戏。“茶百戏反映出千年前先人就能依靠气体变幻图案的智慧,这是它最珍贵的历史价值。”他说。
戏·传承
依据古籍记载,茶百戏的基本步骤有“龙团化乳”“注汤幻茶”“运匕成像”等。要在液态的茶汤上作画,对水流的落点、速度、频率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经过章志峰的复原,茶汤上的图案最长能持续约15分钟。虽然变幻的图案最终会消散,但时长已经远超古籍中所说的“须臾”。此外,经过创新,复原后的茶百戏已发展到红茶、黄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茶汤色彩更加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优秀传统文化如能适应当今社会生活的需求,便能历久弥新、挺立潮头。目前,包括为《梦华录》剧组进行专业指导,茶百戏正通过各种形式传播。很多年轻网友通过茶百戏百科、茶百戏传承人的社交平台,深入了解这项曾经失传的技艺,进而成为福建茶文化的“忠实粉丝”。
章志峰本人也亲自授课开展专业培训,先后给美国长青州立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学府开展茶百戏讲座和体验活动,带领着年轻一代了解中华茶文化。在他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需要一代代人接续传承。(记者 陈雨松)
- 福建下达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2022-06-20 10:06:40)
- 高新区南屿镇桐南村:朱熹隐居地 一村双非遗(2022-06-18 09:26:38)
- 点茶品宋韵|《梦华录》中的福建元素(2022-06-14 10:44:50)
- 茶百戏:《梦华录》里这个非遗技艺 差点就失传了(2022-06-14 10:17:39)
- 喜报!连江新增1个市级基地(2022-06-13 21:32:10)
- 宋朝就有咖啡拉花了?福建非遗“茶百戏”可太美了!(2022-06-13 21:26:03)
- 平潭:让非遗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2022-06-13 09:53:18)
- 福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精彩纷呈(2022-06-13 09:00:16)
- 仓山“端”出非遗大餐 市民大开眼界(2022-06-12 08:32:30)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福建主会场见闻(2022-06-12 08: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