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新闻频道 >> 福建新闻

泉州市区将实现15分钟上高速

2022-06-13 16:18:29来源:海峡都市报

近日,泉州市府办印发《泉州市“十四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专项规划》(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城乡建设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环湾核心区城市形象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整体质量、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有力支撑“品质泉州”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规划》提到,在交通设施方面,泉州将启动城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持续实施“聚城畅通”工程,推进高(进出城高速公路)快(城市快速路)一体化,打造“一环城、两环湾、多向放射”快速交通体系,提升城乡公共客运服务,实施“三微(微枢纽、微循环、微整治)、两新(新慢行、新停车)”城市交通品质提升工程,“行路难、停车难”显著改善,推进“369”交通圈生活圈产业圈的建设,同时在市区内部基本实现15分钟上高速,重大交通枢纽高快交通体系全覆盖。

助力都市圈1小时通勤,实现市区15分钟上高速

大力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便捷衔接厦门新机场,串联沿海城镇,助力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启动R1线一期工程前期,争取“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预留惠安、泉港延伸线,并结合环湾快速公交体系,实现R1线对周边组团的辐射,远期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实现环湾重要区域串联成线。

打造“高快一体化”快速交通体系,全面实施“一环城+一环湾+多向放射线”建设。到2025年,新(改)建快速通道约124公里,谋划并适时启动约163公里,打造市区15分钟高快速路系统,实现重大交通枢纽高快全覆盖,加快疏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

启动建设“三重环湾、多向双通道”快速路系统。强化市区与周边组团快速联系,支撑向湾集聚发展,启动二重环湾和推动三重环湾快速路建设,大手笔勾画城市轮廓。到2025年,实现中心城区对接南、北翼新城和西部内陆三大门户区域各建成2条及以上快速通道,形成多向双通道放射联系,全面提升环湾集聚度。

完善城市路网建设,强化“内环路+中环城+绕城高速”三层次环路系统多向分流,实现市区快速进出城,中心城区组团、交通枢纽之间互联互通。开展延陵大道、海湾大道二期等主干道建设,加快推进新华大桥、延陵大桥、东海通道、百崎通道和泉州大桥扩建工程等跨江跨海通道建设,完成后渚大桥西节点等关键节点提升等项目。

结合新泉州东站、泉州南站、泉港区高铁站的枢纽提升和城市更新、旧城改造、旧屋区改造,同步推进各项目配套道路建设工程。到2025年,全市累计谋划新增主干道约480公里。

推进农村公路广覆盖惠城乡,实施农村路网提档升级1000公里以上;实施农村公路生命防护工程1000公里,改造危病桥75座。

构建便捷高效公交体系,推广“互联网+”共享出行

构建大中运量公交为主导、多级公交网络合一、换乘便捷高效的公交体系。谋划建设世纪大道、泉安路、东海大街等公交专用道150公里以上,建设泉州东站、泉州南站和紫帽等公交枢纽场站和城东埭头、笋江公园、滨海公交综合场站等公交停车场。

规划新建道路结合公交专用道沿线按一定标准设置港湾式公交站,次干路结合实际情况设置港湾式公交站,支路以非港湾公交站为主。推广“互联网+”共享出行,鼓励和规范发展智能公交、网约车等城市出行服务新业态,实现出行即服务、畅通泉城。

完善城市慢行系统,营造无障碍出行环境

完善城市慢行系统,加强慢行交通与交通枢纽、公园绿地、景点、商圈等空间的衔接,提高慢行交通对各类设施用地的可达性。结合“水线”提升、片区更新、道路整治等,开展田安大桥至中芸洲桥段亲水慢道、笋江桥边跨江人行桥、东海立交、丰海路(后渚大桥-城东组团)等慢行系统提升工程,完善大坪山公园等10座以上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启动黄龙大桥等7座晋江两岸跨江通道慢行系统建设,完善两江跨江通道慢行系统建设。继续推进电动自行车综合管理提升试点内容,开展内环路范围以内26条干路的非机动车路权提升。到2025年,实现新建、改造城市道路红线内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空间占比不小于30%。中心城区内部新(改)建干道非机动车路权全面实施保障。

无障碍出行环境营造。城市主次干道、支路、商业街、步行街、隧道、桥梁、换乘场站等均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人行道应结合道路交叉口、街坊路口、单位出口、广场入口、人行横道等路口设置缘石坡道;人流、车流交通繁忙地段路口、商业街主要人行横道宜设置残障人士过街音响设备,人行横道的安全岛应可以供轮椅通行。同时,结合残障人士分布及主要出行活动空间,新建公交站台同步设置缘石坡道、盲道,并设置盲文站牌及语音提示服务设施,已建公交站台开展无障碍改造。

开展“微整治”。推进道路平整度提升、井盖治理、路口微改造和辅道改造、绿波通行、街巷微循环改造等,完善人行道、盲道、过街音响提示等无障碍设施。谋划实施新旧江滨南路、湖美酒店、朵莲寺、海景国际等20个节点交通整治,推动江滨北路、城北路、少林路、通港西街等15条以上干道交通整治提升。各县(市、区)各推进干道交通整治不少于5条。

打通“微循环”。着力打通城市路网梗阻,继续开展“断头路”改造项目建设,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开展津淮街东延伸、经十四路北延伸、江南大街东延伸等干路网打通工程,开展美桐街至刺桐路拓改工程,打通湖美酒店东侧支路、漳泉肖铁路南侧支路等断头路。启动古城单向交通组织,畅通古城内部交通循环体系。

建设“微枢纽”。结合R1线站点、汽车站、地铁站、公交换乘枢纽等,采取以枢纽站点为中心的TOD开发模式,整合轨道、地面公交、中低运量公交、自行车、电动车等多种出行模式,培育丰泽站、城东站、海峡体育馆站、浦西万达、公共文化中心、泉州师院、闽台缘博物馆等10处“微枢纽”。

打造“新慢行”。构建遮阳避雨、安全舒适、无障碍设施完善的步行系统,形成连接绿道,串联山水、景点、商圈的城市慢行示范区,打造古城新慢行示范区,各县(市、区)各推进1个以上慢行示范区建设。

拓展“新停车”。持续推进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停”的焦虑,进一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开展档案综合大楼及立体停车楼等立体公共停车场建设,并推动枢纽配套建设P+R停车设施。加快建设并投用市级智慧停车系统,鼓励共享停车。到2025年,新增城乡公共停车泊位共3万个,其中石狮、晋江、南安不少于3000个,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不少于1500个。

【责任编辑:徐昕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