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这位厦大老师立足国家需求做好基础研究!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野教授主攻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方向成为热点。
近一段时间以来,王野课题组系列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就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关注,更有不少企业登门寻求项目落地投产的合作可能。目前,团队合成气直接制烯烃、芳烃技术已成功走出实验室,进入企业中试阶段。
这令从事基础研究二十多年的王野感到欣喜:“这证明我们的前沿基础研究方向是可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是具有产业化价值的。”
2021年,王野光荣获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野教授(左二)和学生在实验室(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供图)
立志开拓原创性工业减碳新技术
占全球主导地位的碳基能源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没有什么新方法能从源头上清洁利用碳资源,从中提出更高价值、更清洁的燃料和化学品?”这是碳一分子的专家王野在科研道路上一直寻找的答案。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减少碳排放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解决路径之一,王野主要研究方向——提高碳基能源利用效率成为备受关注的科技热点。
然而,碳基能源高效利用转化在二十多年前还是前沿领域。在南京大学研究生时期、东京工业大学读博时期,王野有幸在导师的指引下接触到这些国际前沿研究课题,并逐步找到自己的方向,坚定地走上科研道路。
“做科研一开始是懵懂的,以为就是看别人做什么,然后自己开展实验,求学几年,才领会到科学研究不是求同而是求异,只有不断求异才能做出原创性突破。”
2001年,在日本完成学业并已在日本高校工作的王野,应中科院院士万惠霖等邀请,选择回国到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国内会在较长时期倚重煤炭资源,我想尝试有没有新方法让煤炭资源的利用更清洁、更高效,排放的二氧化碳更少。”
彼时的王野正值35岁创造力高峰的年龄,他迫切地期待回国开展更多自己喜欢、具有原创性、可为国家在工业减碳方面提供新思路、新技术的基础研究。
从理论创新到产业落地
回国后的王野一直围绕碳基能源寻找绿色低碳的化学过程,对合成气、二氧化碳、甲烷等我国资源丰富的碳一分子的高效转化利用展开科研攻关。
碳资源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听起来简单,要实现起来难度很大,需要开拓高效、高选择性催化转化新路线,就像是设计师要从无到有设计一条全新道路。
特别是基础研究,是一个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追求一种全新的化学反应过程,需要反复实验,不断试错。
烯烃和芳烃分别是应用广泛的化学原料。传统烯烃、芳烃的生产主要靠石油,但我国石油依赖进口,煤制烯烃和芳烃就成了我国科学家一直在攻关的技术路线。此前的一些技术中,煤制烯烃和芳烃需要经历多步过程,其间还会产生许多副产物,造成新的排放和污染。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个转化过程更精准,直接生产出我们需要的产品。”
带着这样的设想,王野及其团队创新发展了“反应耦合”“接力催化”等催化反应调控的新策略,发展出提升合成气转化选择性的普适方法,并由此开辟了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芳烃、乙醇等重要化学品的新路线。
眼下,碳基能源高效转化利用不仅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更是许多煤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王野团队这一原创性合成气直接制烯烃、芳烃技术显示出强大的工业优势和吸引力。
2017年,王野团队合成气直接制烯烃、芳烃技术取得实验室研发成功,并在2020年与国内能源龙头企业之一的陕煤集团合作启动百吨级中试放大。
原创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进入产业化中试,对于从业二十多年的王野教授来说还是首次。
“追求创新的基础研究确实是条艰辛的路,其中的成功大多是在多次失败的基础上取得的。现在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重要成果都有着多年的积累,变革性技术背后凝聚着强大的科学基础。”
从科研工作者的眼光出发,王野认为,虽然大多实验室成果都不能走向产业化应用,但是只有通过基础研究的不断积累,才能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成果。
“一项原创性研究从想法到实验,再到产出成果,最后投入应用是漫长的螺旋式上升的研究过程,作为一名从事基础研究的工作者能够最终看到这一过程的实现将是一大幸事。”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野教授在授课(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供图)
基础研究要创新求异 立足国家需求
重大科技成果绝非一朝一夕可得。一路走来,从不受关注的前沿理论,到产出原创性成果,最终投入实践,王野主持的相关原创性成果在近几年陆续“浮出水面”。
例如“反应耦合”“接力催化”等催化反应调控的新策略就经过整整20年的攻关,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研究成果历时6年才有了重要进展。
一项研究从基础到应用,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很多研究最终也没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追求创新的基础研究确实是条艰辛的路,但不能没有人做。”说起外人看来枯燥而单一的基础研究工作,王野说,自己也曾有过浮躁甚至迷茫,也曾因自认为非常棒的成果难以得到认可而沮丧。但当想到自己的原创性的成果,最终能产业化,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一股成就感就在王野心底里油然而生。
近年来,王野团队成果相继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多相催化领域,已有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在顶级学术期刊专文对王野团队发展的合成气催化转化新路线给予高度评价。
荣誉加身,但王野依然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一样,默默奋斗在科研一线,同时也不忘甘为人梯,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科技英才。
“基础研究要创新求异,而不是人云亦云。”他常常将这样的科研理念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教他们培养自己的科学审美观,嘱托学生要将科研方向立足国家需求,其次要对未知始终充满好奇和兴趣。
“老师活跃前沿的学术思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夜以继日的工作热情让我领略到真正的科研精神。”去年刚毕业的马文超博士如是说。受其影响,他培养的学生中已有三十多位坚定地走上科研的道路。
- 第二十届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将在福州举办(2022-06-07 08:48:19)
- 第二十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18日开幕(2022-06-07 07:32:26)
- 院士专家为福建省地下空间发展战略支招(2022-06-06 10:02:04)
- 首次!天文学家“看见”银河系中心的“恒星摇篮”(2022-06-02 15:14:45)
- 福建成立首家涉日综合性研究机构(2022-06-02 08:13:15)
-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福建高校加大对日文化交流(2022-06-01 09:21:32)
- 侨乡福清高校成立日本研究中心促中日交流(2022-06-01 08:41:56)
- 全省首家涉日综合性研究机构在福清揭牌(2022-06-01 08:22:49)
- 中外科学家首次揭示人类的中耳曾经是鱼类用来呼吸的鳃(2022-05-30 10:05:58)
- 台北赤蛙复育有成 梅雨季现“百蛙争鸣”(2022-05-27 10: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