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要闻

福建发布最新指导意见!中小学作业、教学有了新要求

2021-12-22 19:43:14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科学设计作业、改变教学方式、严控作业总量、重视社团实践……《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事关你家孩子!一起来看看!

福建发布最新指导意见!中小学作业、教学有了新要求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闽教基〔2021〕50号

各市、县(区)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省属中小学:

  教学常规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规范,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省各地中小学校认真贯彻《福建省普通中学教学常规管理若干意见(试行)》《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要求,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但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必须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系列重要部署和教育部工作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和“双减”工作重要部署,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推动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实现减负增效提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既发挥教学常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也对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更高质量发展;坚持共通性和多样性相协调,坚持各学段、各学科统一规范要求的同时,结合不同学段、学科特点,实行教学常规差异化管理;坚持抓常态和常态抓相结合,立足教学常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将教学常规管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确保落地见效。

  二、主要举措

  (一)制定实施日常教学基本规范。根据各学段特点,我厅组织专家组制定了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日常教学基本规范(见附件),围绕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教研六个维度提出规范要求,作为中小学日常教学管理的基本准则。各地各校可根据《基本规范》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各项要求,强化管理责任,同时对现行有关教育教学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和完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

  (二)切实提升抓常规能力水平。各地各校要采取集中培训、视频培训等形式开展专题培训,将教学常规纳入各级各类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和教师综合培训重要内容。通过深度解读,让每位教师明晰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和各环节不同要求,加深对教学常规的理解和把握,增强贯彻落实教学常规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科学性。特别要加强新教师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常规内容和要求,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业务能力水平。

  (三)准确把握教学常规重点环节。各地各校要结合国家关于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精神新要求,围绕中小学教学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实践研究。要把落实教学常规工作同落实中小学“双减”和“五项管理”有关要求结合起来,加强正向引导,坚决防止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要把落实教学常规工作与推动不同学段间衔接结合起来,注重幼小、小初、初高中的衔接,实现学段纵向有序衔接、学科横向有机融合。要把落实教学常规与推进教学改革结合起来,鼓励探索跨学科教学,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方法和育人功能,逐步实现学科融合渗透,为学生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探究创造条件。鼓励各校探索实施主题式、项目式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多重阅读、综合分析等能力。

  (四)加强教学常规考核评价。克服“五唯”顽疾,健全 科学的评价机制。将落实教学常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组织开展教学评比、说课比赛、技能大赛等活动时,要将教学常规做为基本评价依据。将教学常规管理成效纳入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示范学校、达标学校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学校和教师予以表扬奖励。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中小学教学常规是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地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行政推动、教科研协同、督导跟进”的常态化工作机制,落实管理职责,明确部门分工,着力提升常规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政策保障。教科研部门要组织扎实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活动,指导辖区内中小学改进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学常规在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各中小学校是实施教学常规的主体,要健全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引导教师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强化督导检查。各地教育部门和教研部门要加强对学校落实教学常规工作的指导检查,将落实教学常规列入中小学责任督学进校督导重点,通过课堂听课、查阅教案和教科研记录、学生访谈、家长走访、家委会征询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辖区内学校、教师执行教学常规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对教学常规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加大宣传推广。各地要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推广落实教学常规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等途径,做好宣传引导,增进家长对学校常规管理措施的理解和认同,密切家校协同配合,提升育人成效,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附件:福建省普通中小学日常教学基本规范(试行)

  福建省教育厅

  2021年12月20日

  附件

  福建省普通中小学日常教学基本规范(试行)

  (一)小学版

  一、备课

  1.把握课标教材。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领会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通读本学科全套教材,熟悉教材编写意图、特点以及各年级间教材的衔接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教学内容和实施策略。

  2.开展备课活动。坚持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建立健全研讨机制,确定主题和主备人,注重以老带新,发挥集体智慧,做好相关记录。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增强跨学科融合的意识,按照课程标准和学校学情研讨制定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编排教学进度,安排好考查考试、实践教学等活动。

  3.做好教学设计。树立单元整体备课意识,以项目式学习推进跨学科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选择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方法,用心设计并撰写教案,严禁无备课教学。入职五年内的新教师应撰写详细教案。要确定单元目标、重难点,进行分课时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具准备、课堂练习、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做到规范、简洁、实用。

  二、上课

  4.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响时教师应在教室门口候课,查看学生上课准备情况。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做好课前各项针对性的准备工作,不带负面情绪,不提前上课。体育教师上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

  5.凸显育人价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念,落实课程理念,推进“五育”融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落实学科德育要求,提高学科育人实效。

  6.改变教学方式。探索基于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的项目式、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思考、创造的能力和多跨度的综合视野,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充分创建和利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与综合应用。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实验教学,不得以讲实验、画实验、看挂图、看视频等方式代替学生动手实验,注重实验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技能学科要通过浸入式体验,重点关注学生的技能习得。低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课程要注重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教学设计与语言组织,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小幼科学衔接。

  7.提高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平等、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尊重个性和差异,正确引导,激发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思维提升。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精度、效益。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互动、探究学习时间,合理安排阅读、讨论、练习、实验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反馈或回应学生的疑惑。

  8.规范教学行为。在课堂上,师生一律讲普通话。教师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教态自然、语言准确生动、书写规范工整,正确熟练地使用教学仪器和设备,科学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电子产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未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小学低年级严格按规定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善于运用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不传播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每节课间督促学生走出教室适当运动放松、不拖课。

  三、作业

  9.科学设计作业。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和学情分析功能。根据“双减”要求和学科特点科学布置听、说、读、写、算等作业,还可布置画、唱、手工、操作、实验、调查、考察、观察、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实践性作业,做到书面与口头作业相结合,视听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个体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完成相结合。书面作业要求学生书写美观、纸面干净、格式规范。根据学科课标要求控制作业难度,关注差异,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积极开发校本作业。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或惩罚性作业。指导家长积极配合教师督促孩子持续学习、阅读、实践等,但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倡导布置适量亲子实践互动作业。

  10.及时批阅反馈。作业应及时批改、有效反馈,加强面批讲解。批改符号规范、统一。基础性作业和重点类作业应全批全改,及时评讲、督促学生有效订正,并视情况做好二次批改订正,对学习困难学生应加强针对性面批指导。作业评价倡导等级与指导性、激励性评价结合。

  11.严控作业总量。统筹各学科作业、控制作业总量。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并指导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

  四、辅导

  12.加强分类指导。面向全体学生,家校协同配合,以因材施教为原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业基础,加强个别化指导和培养,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关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制定针对性辅导方案,补缺补漏,加强学情指导,激发学习兴趣,使其树立信心。为学有余力或有特长的学生,提供适当拓展性学习任务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践行全纳教育理念,重视关爱残障学生,充分利用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等资源,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心理咨询、康复训练等提供专业支持,提高融合教育成效。

  13.重视社团实践。教师应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教师可结合自身特长指导开展体育、艺术、文学、科技等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改革育人模式,创新适应未来。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开展读书交流、自然观察、科学探究、参观研学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评价

  14.规范日常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过程,丰富评价形式,倡导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采用观察记录、成长手册、作品展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生成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激励和发展等功能。

  15.规范考试评价。严格按规定组织考试,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名义变相组织考试,不得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考试。考试命题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注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做好考试组织、阅卷统计、数据分析、结果选用等工作,全面诊断教与学的情况,做到教学考有机衔接,发挥考试评价导向作用。

  16.探索增值评价。不简单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探索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生发展量表,科学、直观地呈现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延时性、成长性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自身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和增长点,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矫正、自我提升。

  17.推进综合评价。落实“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以适应学生成长需求和国家人才要求的变化,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综合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手段,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系统性。

  六、教研

  18.落实听课评课制度。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节,并做好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听评课记录要反映教学过程,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并结合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开展研讨,促进提升。

  19.认真开展教学反思。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教案要体现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后记。要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设计、考试评价以及学生学习生活指导等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明确方向,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身教学风格和特色。

  20.潜心教学研修。采用集中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方式,落实常态化教学研修制度,教师原则上每周应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两周应参加一次校级及以上教研活动。教师要立足提高自身适应未来教育发展能力,主动钻研教学业务,定期学习教参资料、专业杂志,了解国内外教科研、教改动态。每学期要确定教学研究课,开展公开教学研讨活动。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主题教研活动,更新知识结构,开展研究实践,善于将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提炼上升为有价值的教科研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形成教科研成果,提升专业水平。教研组要结合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设计符合校情的系列化研讨主题,加强作业研究和高质量课堂教学研究,强化跨学科综合教研,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二)初中版

  一、备课

  1.精准把握课标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领会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把握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坚持素养导向,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把“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贯穿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读初中阶段全套教材,熟悉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意图、特点和各年级间教材的衔接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教学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2.有效开展备课活动。坚持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集体备课做到每次都有确定的主题和主备人,建立健全研讨机制,注重以老带新,发挥集体智慧,做好相关记录。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增强跨学科融合的意识。合理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强化学期与单元整体备课,列出教学进度表,安排好考查考试、实践教学等活动。

  3.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树立单元整体备课意识,以项目式学习推进跨学科教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选择适合校情、学情的教学方法,进行分课时教学设计。用心设计并撰写教案,严禁无备课教学。入职五年内的新教师应撰写详细教案。教法应体现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学法应体现学生主体,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强化学科实践,注重情境的创设,体现问题导向性和层次性;推动综合学习,加强学科间的内在关联。

  二、上课

  4.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应提前候课,准备上课所需要教具学具,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不迟到。上课铃响与学生相互问好后,开始教学活动,不提前上课。服饰得体,仪态端庄,精神饱满,不带负面情绪。体育教师上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

  5.突出学科育人价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念,落实课程理念,推进“五育”融合,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落实学科德育要求,提高学科育人实效。

  6.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鼓励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避免“满堂灌”式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思考、创造的能力和多跨度的综合视野。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有机融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未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针对初中生部分学科存在的分化现象,要充分尊重学情差异,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7.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平等、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落实课程的“育人”功能,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尊重个性和差异,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互动、探究时间,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指导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及时反馈或回应学生疑惑,合理安排阅读、讨论、练习、实验等学习活动。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开展好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拓展创新,丰富内容,改进方式;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每节课间督促学生走出教室适当运动放松、不拖课。

  三、作业

  8.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精心设计和布置作业。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严格落实“双减”要求,增强课堂教学中作业辅助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书面作业及实践活动类作业,探索跨学科实践作业,积极开发校本作业,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或惩罚性作业。学校应统筹各学科作业,控制作业总量,初中学生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9.加强作业指导反馈。教师要指导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进行必要的课业学习,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个别学生经努力仍完不成书面作业的,也应按时就寝。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四、辅导

  10.有效加强分类指导。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个别化指导和培养。要关爱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兴趣,使其树立信心。践行全纳教育理念,特别关注融合教育对象和有辍学倾向的学生,健全完善辅导教师个别帮扶制度。对学有余力或有特长的学生要提供适当拓展性学习任务和发挥特长的空间,着重培养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1.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加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指导,教师可结合自身特长指导开展艺术、体育、劳动、科技、文学等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科第二课堂活动及课后服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挖掘学生的特长,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评价

  12.规范运用日常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丰富评价形式,倡导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采用观察记录、成长手册、作品展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生成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激励等功能。

  13.严格规范考试评价。立足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等不良倾向。严格按照规定组织考试,不得以测试、测验等名义变相组织考试。不得向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正确认识测试的诊断功能,完善体育、艺术等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有效途径,科学设计命题内容,注重对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全面诊断教与学的情况,做到教学考有机衔接,发挥考试评价导向作用。

  14.不断探索增值评价。不简单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探索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生发展量表,科学、直观地呈现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延时性、成长性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自身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和增长点,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调控、自我矫正、自我提升。

  15.积极推进综合评价。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综合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评价手段和工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系统性,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教研

  16.落实听课评课制度。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2节,并写好听课记录和评议记录。听评课记录要反映教学过程,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并结合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开展研讨,促进提升。鼓励老教师与新教师互相听评课,鼓励教师跨学科听课。

  17.认真落实教学反思。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要体现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后记。要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作业设计、考试评价、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明确方向,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身教学风格和特色。

  18.积极参加教学研修。采用集中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方式,落实常态化教学研修制度,教师原则上每周应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两周应参加一次校级及以上教研活动。教师要主动钻研教学业务,定期学习教参资料、专业杂志,了解国内外教科研、教改动态。每学期要确定教学研究课,开展公开教学研讨活动。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主题教研活动以及综合学科、跨学科教研活动,更新知识结构,开展研究实践,善于将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提炼上升为有价值的教科研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形成教科研成果,提升专业水平。教研组要结合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设计符合校情的系列化研讨主题,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三)高中版

  一、备课

  1.精准把握课标教材。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深刻理解课程育人价值,明确课程性质和目标,领会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熟悉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意图、特点和各年级间教材的衔接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教学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2.有效开展备课活动。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的方式,倡导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增强跨学科融合的意识。建立健全研讨机制,确定主题和主备人,注重以老带新,发挥集体智慧,按照课程标准和学校学情研讨制定学期教学目标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编排教学进度,安排好考查考试、实践教学等活动。个人备课要在学期、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凸显个性化教学风格。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校情、学情实际出发,避免盲目追求教学进度或内容过深、过偏。要对教育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及时反思调整和完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3.精心做好教学设计。鼓励运用大数据做好学情分析,聚焦学生素养发展,确定单元目标、重难点,进行分课时教学设计,严禁无备课教学。入职五年内的新教师应撰写详细教案。内容包括备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备学情(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基础、可能的认知障碍等)。要充分体现学科课程教学的育人维度,倡导立足单元整体规划下的课时教学设计,建构系统化单元教学内容,形成单元主题下的系列化教学资源。要强化学科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在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现学科思想方法。

  二、上课

  4.规范做好课前准备。在上课铃响前进入教室,准备上课所需教具学具,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服饰得体,仪态端庄,精神饱满,不带负面情绪。体育教师上课必须穿运动服、运动鞋。

  5.落实学科育人价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念,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追求学科育人实效。

  6.精心营造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应营造平等、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尊重个性和差异,正确引导,激发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和创造力,及时反馈和回应学生疑惑,促进思维生成和提升。

  7.注重优化教学方式。探索基于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的项目式、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思考、创造的能力和多跨度的综合视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有机融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未来智能时代的数字素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实验教学,不得以讲实验、画实验、看挂图、看视频等方式代替学生动手实验,注重实验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技能学科要通过浸入式体验,重点关注学生的技能习得。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与学方式,开发建设线上课程,优化融通线上线下教与学成效互补。

  8.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课堂教学要注重社会大课堂与学科小课堂的有机融通,基于实际生产生活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设计学科任务,聚焦问题解决,合理安排探究活动、实验活动、阅读活动、交流展示等,并及时跟进指导,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变化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每节课间督促学生走出教室适当运动放松、不拖课。

  三、作业

  9.精准设计有效作业。作业设计要结合单元整体规划,基于课时学习内容,形成系列化、层次性作业任务。要彰显作业的学科特质,在学科作业任务中融入育人角度的挖掘,凸显学科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爱劳动勤锻炼良好品质。要依据课程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做到统编与校本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视听与动手操作相结合,个体独立完成与小组合作完成相结合。要控制作业量与作业难度,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积极开发校本作业。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一定数量的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制定节假日、双休日学习与生活计划,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基于兴趣与爱好的阅读、学科拓展和社会实践活动。严禁布置惩罚性作业。

  10.及时批改全面反馈。作业应及时批改、有效反馈,加强面批讲解。根据不同的作业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批改方式,提高作业批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批语要有激励性和指导性,对学习困难学生应加强针对性面批指导。要及时评讲并督促学生有效订正,对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要进行记录并作归因分析,及时调整教学。

  四、辅导

  11.有效加强分层指导。以因材施教为原则,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情况设计分层指导措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关爱帮扶要采用个别辅导与群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辅导方案,在学习活动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树立学习信心。对学有余力或有特长的学生,要设计适当拓展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任务探究和完成过程中运用高阶思维,提升学科素养。

  12.主动开展第二课堂。学校应综合考量学生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第二课堂活动,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根据学校课程设置,结合自身特长,主动承担设计并实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工作。学校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各类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主动关注当前人工智能科技领域,挖掘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评价

  13.注重全过程评价。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课标要求的同时,考察学生的日常课程参与、课堂表现情况等过程性指标;探索增值评价,关注任教班级或学生的发展变化和进步程度。

  14.规范考试评价要求。准确把握高中各学科学业质量内涵和水平,明确评价目的,丰富评价方式,合理安排测试、考试频次,不简单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注重对学科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考试后要及时、认真、客观地做好阅卷工作,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全面诊断教与学的情况,做好跟进讲评。

  15.积极推进综合评价。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发展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采用开放、多元、多样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德智体美劳评价办法,引导学生增强综合素质。

  六、教研

  16.落实听课评课制度。建立健全听课评课制度,同学科听课节数每学期不少于12节,并做好听课记录和评议要点。听评课记录要反映教学过程,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并结合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开展研讨,促进提升。鼓励教师跨学科听课。

  17.认真开展教学反思。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教案要体现教学随笔或教学反思后记。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案设计、教学组织、作业设计、考试评价、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明确方向,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形成自身教学风格和特色。

  18.主动参与教学研修。采用集中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方式,落实常态化教学研修制度,教师原则上每周应参加一次集体备课活动,每两周应参加一次校级及以上教研活动。教师要主动钻研教学业务,定期学习教参资料、专业杂志,了解国内外教科研、教改动态。每学期要确定教学研究课,开展公开教学研讨活动。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主题教研活动,以及综合学科跨学科教研活动,更新知识结构,开展研究实践,善于将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提炼上升为有价值的教科研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形成教科研成果,提升专业水平。教研组要结合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设计符合校情的系列化研讨主题,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责任编辑:李琳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