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福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近日,省人大常委会组织我省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赴厦门,围绕“回眸中,再出发——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主题开展专题调研。调研中,召开学习座谈会,代表们结合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畅谈学习体会。本报摘要刊登部分代表的学习体会,以飨读者。
忆往昔岁月峥嵘 看今朝风鹏正举
全国人大代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张志军
今年是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顾了兴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肯定了深圳经济特区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了深圳等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并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和改革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为推动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领航定向,是推动新时代经济特区再立新功、再创新局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开展调研活动可谓恰逢其时。40年来,厦门从偏居东南一隅的海防小城,华丽蝶变为总书记盛赞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厦门经济特区宝贵的发展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位人大代表认真调研和学习。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湾而设立,这是厦门的独特优势。40年来,厦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致力先行先试,成为对台交流重要基地、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和重要的对台贸易口岸,在对台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1990年见证海峡两岸分别授权的民间团体签订第一个书面协议“金门协议”,到2001年率先与金门实现“小三通”;从2009年首创两岸规模最大、参与最广的民间交流平台“海峡论坛”并连续成功举办12届,到近年来积极落实“四通三化”打造“厦金共同生活圈”;从持续深化落实中央“惠台31条”、福建“惠台66条”,到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厦门“惠台60条”,再到今年针对新冠疫情不利影响,提出帮助台商台企增信心、渡难关、稳预期的十项工作措施,厦门对台工作致力求新、求实,始终在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下功夫、走在前、作表率。
当前,福建上下都在努力落实总书记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福建团审议时提出的“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的目标和要求,此番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必将为闽台交流合作提供更广的政策空间和更大的发展机遇。
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两岸关系面临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台工作重要论述和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行径,把厦门建设成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推动实现厦门与台湾应通尽通、能通先通,全力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为新时代特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为厦门建设“两高两化”城市 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家东
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全国人大福建代表团部分代表围绕“回眸中,再出发——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很有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为厦门长远发展亲自擘画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建设“两高两化”城市等宏伟蓝图,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科学理念、实践探索、优良作风,这是厦门特区的最大优势。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全国全省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厦门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厦门正朝着创新创业之城、生态花园之城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经济特区再出发的宣言书、动员令,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在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中,我们真切地感到厦门与深圳在经济规模、产业质量、科技创新、人才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厦门市人大常委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充分发挥厦门最大优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助推市委13次专题大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为厦门加快建设“两高两化”城市提供有力法治支撑。一要坚持把立法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让法治成为特区发展的重要保障。二要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紧扣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推动“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推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四要坚持发挥代表作用,知责尽责、发光发热、为民利民,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五要坚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7种能力,及时把市委的正确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地方国家意志。
乘风破浪再起航 百尺竿头进一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 张璐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作为一名在科技战线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深感受益匪浅,也时刻鞭策着我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有两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眼下,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科技革新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科技创新的成果大规模涌现,以往的技术瓶颈被逐个攻破,技术变革对各个产业体系、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和游戏规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面对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创新在医疗救治、疫苗研发、疫情大数据应用等方面都凸显出其重要地位。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要深入研判形势、准确把握方向,抢抓机遇、担当作为,积极投身时代大变革,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二是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近年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创新,成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改革的主流思路,而这些抽象化的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超市刷脸购物、地铁刷脸乘车、审批登记职能“秒批”、机器自助补办医保卡片,这些便利生活的新变化,体现了城市不断拓展数字化应用,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生动实践成果。城市治理的数字化、中国之治的数字化之路,需要新思想、新技术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走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才能迎来广阔的前景。
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国脉集团董事长 陈国鹰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改革开放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改革与创新成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40年来,经济特区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实力、能力、活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对特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愈发显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支撑着经济特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成为经济特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引擎。
当前,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们在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作为经济特区,应继续在未来中国科技研发与创新领域发挥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不断扩大自主创新和进口替代比重,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畅通,保持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经济特区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开展前瞻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占据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承担破冰探路的重要使命。在新起点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进一步凝聚改革开放与创新的新共识,激发改革创新的新动力,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牢记使命,再创特区新辉煌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紫萱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经济特区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挑战。纵观厦门经济特区四十年来的建设发展,厦门乃至福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1978年福建全省GDP只有66.37亿元,厦门仅4.8亿元,工业基础十分薄弱。2019年福建省GDP总量已升至全国第八,厦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9%,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一。经济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7%和19.4%,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居全国前列。城市治理和建设水平、对外开放层次等均走在全国前列。厦门经济特区“因台而设”,始终牢记对台“前沿窗口”和“试验田”使命,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当年赴厦投资的台商眼中,厦门是未开发的“白地”,投资决策冒着很大风险,而今厦门业已成为祖国大陆最重要的对台贸易口岸和台资、台胞在祖国大陆的重要集聚地。颁布出台第一部地方性涉台法规《厦门经济特区台湾同胞投资保障条例》,为在厦台商台胞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障。四十年特区建设,砥砺前行,跑出了特区发展的“厦门速度”,几代特区建设者披荆斩棘,爱拼敢闯,厦门海防小城俨然已脱胎换骨,成为海峡西岸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成为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花园之城。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回顾过往,厦门从过去的海防边陲小城发展到海峡西岸龙头城市,从进出口贸易起步到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从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消灭贫困,从经济开发到统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城市生机勃勃、百姓安居乐业,正是伟大祖国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一幅缩影。特区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体现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日渐形成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切实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提升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能力。厦门经济特区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更加璀璨!
不忘初心 新时代长征路上再出发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郭军
厦门经济特区自1980年10月7日批准设立以来,已走过了不平凡的40周年。在这40年里,厦门市委市政府、厦门人民和全社会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的战略部署,勇立潮头,接续奋斗,创造出了无数个“厦门第一”“全国第一”,不仅种好了“试验田”,还使改革开放形成的制度和经验在全市、全省及全国开花结果,向党中央交出了合格的答卷。改革开放不仅使厦门市在经济和高科技发展、对外开放、两岸交流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高颜值的生态花园城市建设,民生领域的持续改善,也让厦门人民分享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福祉。
厦门市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历届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展现出的强烈改革意识和担当精神,以敢闯敢拼的精神,大胆尝试,一任接着一任干,形成了特有的“厦门精神”,这是极其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4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处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和迈向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的关键期,作为处在改革开放潮头的厦门,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昂扬的斗志,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更高要求,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新目标。时代在变,发展目标在变,人民的期待在变,不变的是注入在厦门人民心中的敢为人先、不断探索与追求的基因。愿厦门市继续扬起乘风破浪的风帆,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再获辉煌。
乘经济特区建设东风,办人民满意医学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黄爱民
4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拉开了这些地区凤凰涅槃的序幕,开启了持续腾飞的辉煌历程。40载斗转星移,日月更新,而中国经济特区的内在精神,任由时光激荡而底色不改。它为我们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带来不尽的启示:
一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恒久不变的是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红色初心。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便是党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做出的伟大决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并付诸具体的实践全过程。作为拥有160年附属医院历史、73年建校历史的福建医科大学,应自觉传承经济特区建设的为民精神,自觉传承医学救国救民的校史精神,自觉传承仁医仁术、为国为民的红医精神,让我们的医学教育深深镌刻为民的底色和基因。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科技创新是事业发展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深具远见卓识的“数字福建”“生态中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战略,正持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医学事业源动力的医学教育应该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树立“大健康”理念,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着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让人民群众得享科技创新带来的更为优质高效、安全可及的卫生健康服务。
三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是事业得以健康长远发展的核心关键。作为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高校,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科学确立育人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人才,为推进健康中国、健康福建建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医学教育,更好护佑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三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 黎立璋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企业同样引发了热烈讨论,极大鼓舞和动员了产业工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开拓、奋勇前进,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更高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改革必须迎难而上,更要有坚持“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的“战略定力”。1979年,深圳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7%,财政收入增长近万倍,成为改革开放最耀眼的伟大成就之一。深圳经济特区的“战略定力”就是创新和突破,创新是深圳发展的根和魂。实践证明,道路至关重要,道路选择正确,就会少走很多弯路。40年来深圳拓荒耕耘,拼搏奋进,于不变中应万变,在沉潜中坚守战略定力,坚持“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创造一个个世界奇迹,不断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千千万万的特区建设者以热爱和坚持共同凝聚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
二是改革必须风雨兼程,更要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拼搏韧劲”。总书记讲,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之路无坦途。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很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党员干部终会面对“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考验,越到紧要关头越是接近胜利,党员干部越要坚持定力、坚定思想,以“中流击水、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拼搏韧劲一往无前,在风雨兼程中行稳致远。
三是改革必须踏浪前行,更要有唱响“求真务实、奋发图强”的“主旋律”。总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方面率先示范,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办事情。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劲头。在改革发展中,党员干部要开拓眼界、解放思想,要能在逆境中踏浪前行,要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埋头苦干,以实干出真知,以坚持落实绩,要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素质,转化为干事创业、增比进位的实际行动,唱响“求真务实、奋发图强”的“主旋律”。
相关新闻
- 我家大门常打开——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故事(2020-10-21 15:38:44)
-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福建引起热烈反响(2020-10-15 08:18:25)
- 老厂房变身“梦工厂”折射厦门经济特区40年变迁(2020-09-22 15:36:42)
- 厦庇五洲客 门纳万顷涛——厦门经济特区40年发展纪实(2020-09-21 12:32:57)
- 新华社发文点赞厦门 经济特区必须在营商环境上走前头(2020-09-15 08:39:22)
-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胡昌升:牢记使命担当 实现新的作为(2020-09-14 16:12:22)
-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厦门探索(2020-09-14 16:05:05)
-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在新征程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2020-09-11 08:48:37)
- 厦门经济特区:是颜值担当,更是改革实力派(2020-08-31 17:31:03)
- 厦门经济特区四十载:凤凰涅槃,无限新生(2020-08-27 16:16:28)
- 厦门流光溢彩喜迎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2020-08-27 10:23:30)
- 爱拼才会赢 厦门特区40年的闯与试(2020-08-27 08: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