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如何弘扬“西迁精神” 西安交通大学老师这样说

“看”“探”“访”“寻”——四个视角读懂习近平总书记陕西之行

2020-04-27 17:49:45  来源:人民网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商洛、安康、西安等地,深入自然保护区、贫困山区、社区、学校、企业等,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复工复产等情况,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省的各项工作做出全面统筹与深刻部署,为陕西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动力,助力陕西谱写新时代拼搏奋进的新华章。

  看民族之大计:守住生态红线 建设绿水青山

  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商洛市柞水县,首先来到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步行进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态,称赞这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然氧吧”。八百里秦川,五千年文明,东西延绵约1600公里的秦岭山脉,与淮河共同构成了划分我国南北地区的中华芯脉,不仅孕育着险峻雄壮的秀丽风光、深藏着震撼人心的历史记忆,更是中华文明腹地中一道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曾几何时,秦岭的自然生态,因违建别墅问题而遭受破坏,一些人竟试图将“国家公园”变为“私家花园”。秦岭违建问题非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折射出地方政治生态遭受腐蚀的严峻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查处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强调,“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自然生态的山清水秀,离不开政治生态的托举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理念,用严格的制度利剑明晰生态保护的红线,坚持零容忍、严追责、回头看,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全局性、持续性发展,真正守护好山清水秀的民族根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探民生之福祉:深化多元扶贫 决胜脱贫攻坚

  2020年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保证年内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一场真枪实干的硬仗。越是在滚石上山、向顶峰冲刺的紧要关头,越是不能放松警惕、懈怠停顿,从党中央的最高指挥到基层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都要层层明晰目标、级级压实责任,兑现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此次陕西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前往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和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对脱贫攻坚的基层堡垒进行深度考察,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从山岭深处的贫困村,到木耳产业享誉国内的产业化新农村,金米村用整村脱贫的光荣成绩证明了产业扶贫的动力所在;从特困地区的山间土房,到医教便捷的现代社区,老县镇在安居乐业中践行着易地搬迁的内在优势。在脱贫攻坚进入“计天”的决战时刻,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守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将中央的政策部署贯彻到位、落实到底,坚持多措并举、建档立卡、精准施策,构建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脱贫、社会保障“五个一批”扶贫工程的长效机制,为贫困群众创造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做到真脱贫、脱真贫,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访经济之脉搏:力挺支柱产业 协同复工复产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的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要继续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陕西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考察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恢复运行等情况。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制造企业,也是军民融合、能源转型的“排头兵”。制造业是我们经济的命脉所系,国有企业是生力军、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国之重器”的辐射作用,推动产业链的高效联动与有序复工。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以唐文化为主线,是西安“夜游经济”的主阵地。旅游经济与消费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坚强基石,在科学防疫的前提下,要大力推动各类商场市场的复商复市,激活消费、提振信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复工复产对于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平稳发展具有深刻的保障意义,各地必须抓住机遇、抓好落实,严格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科学防控疫情、因时因地制宜,加大企业扶持、优化协调机制,助力各大产业走向正轨、释放产能,努力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争取“疫情阻击战”和“经济保卫战”的双重胜利。

  寻西迁之足迹:秉持爱国精神 跟随党的脚步

  习近平总书记4月22日下午来到西安交通大学,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上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至西安。博物馆二层和三层展厅,分别呈现了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面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现实需要,交大人秉持着崇高的爱国热情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从黄浦江畔到渭水之滨,交大西迁人挺进大西北、扎根黄土地,坚守“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的“西迁精神”,建设起西部学术科技的新高地。西迁六十余载,西安交通大学为国家输送了27万名各类人才,其中40%坚守西部工作,为西部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面对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交大人要继续弘扬“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立德树人目标、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培养勇担使命、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引导广大学子精勤求学、敦笃励志,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贡献青年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方位开启高校建设的新征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始终是在艰辛磨难中历练、成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陕西之行,既是对陕西省迎难而上、追赶超越的深切期望,也是对陕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真切关怀,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坚强意志与崇高境界。各级党政部门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保基层运转任务,科学防疫、有序复工,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极影响,努力化危为机,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稳步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拼搏奋斗。

  何志敏 刘畅

  (作者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钟培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