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福州文艺网 >> 闽都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三一

刘爱珠:情注寿山石雕,探寻美的足迹

发布时间:2019-08-28 16:22:51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个人名片】

  刘爱珠,1948年出生于福州,寿山石雕刻艺术家。1967年毕业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寿山石雕师从薄意大师王雷霆,并得到雕刻大师林寿煁的全面指导,独创“薄意人物造像”技法,获“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石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寿山石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诚信书画艺术院院委。第五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上被中国民协评为“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家”荣誉称号。市文联授予“福州文艺名家刘爱珠寿山石雕工作室”挂牌资格。

刘爱珠:情注寿山石雕,探寻美的足迹

刘爱珠工作照。

  福州新闻网记者 邱陵

  她是寿山石雕界少有的以创新成名的女艺术家,薄意人物造像、牛蛋石雕刻皆始于她;她雕刻技法全面,创作题材广泛,擅用雕塑语言诠释寿山石,常以“多写意、少工笔”的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摘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她不光在雕刻艺术上精益求精,作为“学院派”代表人物,还致力于寿山石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出版了多部寿山石著作,是典型的学者型艺术家——她就是今年71岁的刘爱珠。

  近日,记者在南后街“国师苑”的工作室里见到了刘爱珠,她总是带着笑容,说话不急不躁。就在采访的前一天,刘爱珠带着学生一起,在福清洪宽工业区的一处厂房内顶着烈日搞创作。刘爱珠告诉记者,这将是一座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寿山石雕作品,原料寿山峨眉石重逾15吨,命名为《吴哥之美》,计划呈现吴哥窟人面浮雕、虬枝盘曲的古树、尖顶宝塔和壁画等内容。

  提起创作《吴哥之美》的初衷,刘爱珠来劲了。“2011年夏季,我去了柬埔寨,看到吴哥窟的一刹那,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回来后,我用心找到一块太极头高山石,刻了一方吴哥人面像。”刘爱珠回忆道,但她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将神妙的吴哥古迹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寿山石上,恰好一位好友收藏了一块大型原石,被她一眼相中,两人一拍即合,共同创作,并成功申请了省级文艺发展专项资助项目。“我是第一次挑战如此大规模的作品,力争明年完成,向在福州举办的世遗大会献礼。”

  “寿山石雕历史源远流长,蕴含着深厚的闽都文化,其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之美、生活艺术之美、心灵修养之美。”以刀为笔,一晃40余年,刘爱珠始终认为,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应该不断探寻美的足迹,带来震撼人心的艺术精品,不愧于时代的使命。

  名师领航,融合东西门流派雕刻技艺

  1948年,刘爱珠出生在福州著名的花果之乡——仓山建新。上小学时,刘爱珠最喜欢上的就是江老师的美术课。虽然对写生还一知半解,但江老师引着大家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理解物体的形体、质感、空间感和明暗关系,这个奇妙的艺术天地令刘爱珠其乐无穷。

  1962年,凭借拿手的素描,刘爱珠考入福州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开始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五年在校期间,她得到潘主兰、张英等名家的指点,打下了扎实的工艺美术理论和国画人物、花鸟、山水画等美术基础。毕业后,她当过翻模工、挡车工、磨光工,直到接触寿山石雕,它的温润和美改变了刘爱珠一生的道路。

  1977年,在福州雕刻总厂,厂领导让刘爱珠挑选岗位,她毫不犹豫地选择跟随“西门派”薄意雕刻大师王雷霆学艺,从最基本的刀功学起。科班出身的刘爱珠只用三个星期,就能独立完成一件薄意作品。不满足的她又转向浮雕学习,并在“东门派”艺术大师林寿煁指导下,涉足透雕、圆雕和镂空雕。就这样,刘爱珠不断吸收前辈雕刻经验,成为当时率先熟练掌握东西门流派的雕刻家之一。

  1978年,雕刻厂要创作“红军入闽50周年纪念组雕”,作为年纪最轻、艺龄最短的创作人员,刘爱珠和郭功森、王雷霆、林发述、林元康、阮章霖、陈锡铭等七人组成创作小组,是小组里唯一的女雕刻师。当时,确定刘爱珠参加创作小组的时候,她不禁心生胆怯,毕竟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能否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自己并没有十足的底气。林寿煁见她裹足不前,就鼓励道:“爱珠,你接受,不用怕,我给你做后盾,你做不了,我可以帮你。”有了林寿煁大师的“撑腰”,刘爱珠信心陡增。

刘爱珠:情注寿山石雕,探寻美的足迹

《红色闽西组雕——上杭临江楼》

  根据分工,刘爱珠创作了《红色闽西——上杭临江楼》。赴闽西采风回来,在近一年的创作中,林寿煁一直跟在刘爱珠身边,不时指点,让她渐入佳境。组雕完成后,被送到才溪乡博物馆展览,引起巨大轰动,媒体报道连篇累牍。刘爱珠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女工一举成名。之后,这套组雕被福建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