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动力人群”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新发展
——来自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文化分论坛的声音
展厅内,数字前沿科技吸引参观者驻足观看。本报记者 邱玥摄/光明图片
通过平安智慧城市的全视通平台,游客可以体验如何构建城市智能大脑。王琳琳摄/光明图片
从动漫游戏到网络文学,从网络音乐到网络电影,如今,越来越多的数字文化产品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而随着文化生产方式的改变,我们该如何加快传统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5月7日上午,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光明日报社、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数字文化分论坛,邀请产业界、学界人士会聚一堂,共同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与会者认为,掌握新技术、创造新业态的新兴科技知识分子,被称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人群”。他们是新时代数字文化的创造者,文化改革发展的推动者,他们正以全新理念积极拥抱数字文化和数字经济。
“新动力人群”是数字文化的创造者
论坛现场,海风教育创始人兼CEO郑文丞的经历令人赞叹。凭借过硬的数字技术和独特的战略眼光,不到30岁的郑文丞,如今已是一家万人规模企业的掌舵人,诠释着“新动力人群”中蕴含的巨大创造力。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团队利用3年时间,自主研发了一套智能学习系统,通过将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创新应用到在线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与老师上课时的多种场景需求。
这是数字创新的魔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新生代知识分子,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方式,“平台+创业者”的创作生态,激发了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成为新的文化基础设施,将服务1000万创业者;今日头条的算法推荐开辟了新的内容聚合与分发平台;抖音的视频技术,让普通人也能分享自己的视频;直播平台更扩大了受众的参与度,人人都能成为手持话筒的主播……
从消费端看,年轻群体已牢牢占据数字文化消费的“主力军”。阅文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线阅读人群中67%来自于95后以及00后;而在B站,八成左右的用户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人群。新生代消费者更愿意为“知识付费”,在他们的影响下,2018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的电子书付费意愿已达66.4%,数字阅读产业规模已达254.5亿元,同比增长19.6%。与此同时,伴随智能化、交互化发展,消费人群不再仅仅是接受者,同时也是创作者,主动参与到了数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当中。
“数字文化产业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活跃地带。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把我国打造成为全球知识价值实现的热土。”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高政表示,围绕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未来要进一步推动内容、技术、模式和业态创新,培育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新型业态,加快创意设备、数字艺术等新兴产业发展。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福州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州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州新闻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