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

——记敢“蹚新路”的小岗人

2019-03-25 10:04:34  来源:新华网

  开栏的话:

  金秋十月,新中国将迎来70华诞。历尽千年沧桑,穿越百年尘烟,中华民族在复兴征程上昂首前行。

  新华社从即日起开设《爱国情 奋斗者》栏目,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多视角、多形式讲述70年来中华儿女挥洒汗水建设祖国的追梦故事,弘扬他们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矢志奋斗,为建设强大祖国不畏艰辛的壮志豪情,凝聚爱国奋斗的伟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新华社记者王正忠、张紫赟、陈诺

  跨入“凤阳县小岗村”门楼,沿着宽敞的友谊大道向里走,一栋栋粉墙黛瓦的徽派小楼排立在道路两侧,南来北往的游客在“大包干纪念馆”“当年农家”等景点间穿梭着,很是热闹。

  出生于1949年的严宏昌是一名与新中国同岁的老人。这个41年前与村民们贴着身家性命干起“大包干”的庄稼汉,如今每天依旧习惯把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行走在村里的友谊大道、改革大道……更多来不及命名的道路,他也乐得去逛逛。

  在严宏昌眼中,村里的一条条路似守望者,见证着小岗人的传奇:一群普通农民,通过奋斗改写命运,以实际行动生动讲述爱国故事,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进。

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78年冬,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大包干”契约(资料照片);下图为1981年,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在茅草屋农舍前合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泥巴路上的“泥腿子”:有手有脚,不信吃不饱饭

  小岗,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有24户人家,1955年时因地处岗地起名为小岗互助组,由此得名。在位于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里,一张老照片与如今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蜿蜒逼仄的羊肠小道泥泞不堪。

  在严宏昌的很长一段记忆里,小岗除了小,就是穷,是远近闻名“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扒火车外出讨饭是大伙儿最大的营生。

  严宏昌也不例外,他21岁时曾随家人一路跑到邻市的县城,却无论如何抹不开面子讨饭,家人要来的几块馍被他置于牛棚的梁上直至发霉。

一个村的奋斗,一个时代的巨变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1982年,严宏昌(后排中)在自家茅草房前和儿子严余山(左一)等合影(资料照片)。下图为2018年11月28日,严宏昌(左六)在自家楼房前和儿子严余山(左四)及部分家人合影(新华社记者刘军喜摄)。新华社发

  “有手有脚有田地的壮劳力,怎么就吃不饱饭?”严宏昌想不明白。于是,当有村民问他愿不愿意一道挖塘时,他欣然接受了这份只管吃饭却没有工钱的工作,“只要不讨饭,干什么都行。”

  这是一个转折,严宏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奋斗路。塘挖完了,他便留下来挖藕,随后修铁路挖土方,进入建筑队,凭借吃苦耐劳顺利做到了五级工,不仅逐步解决全家吃饱饭问题,还积累了许多管理经验,成长为县城里的一个“小包工头”。

  这个江淮大地上再普通不过的小村落,面向坎坷命运的击打时,不愿屈服的不止严宏昌一个。

【责任编辑:林少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