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一〇一

“恬澹斋主”潘秉超:虽无“超群秉赋” 常觅“高远意境”

发布时间:2018-01-15 11:14:01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恬澹斋主”潘秉超:虽无“超群秉赋”  常觅“高远意境”

潘秉超在作画。

  故乡山水常流露笔下,画风“俊逸清秀”追求“造境”

  都说画如其人。如果说要用一个词直观地形容潘秉超的画风,“俊逸清秀”再合适不过。

  诗人作家林德冠曾对他的画评价道:

  “观秉超的画,俊逸秀美,气韵流畅,笔墨淋漓,浑沌絪缊,一片生机……竹篱农舍等涌进画家的笔端,呈现出一幅大自然恬静闲适、幽美清丽的风韵,充满生活的气息。画家不求奇崛险峻,在清新平淡中显出浓重画意和艺术情趣。”

  除了画风“俊逸清秀、清丽脱俗”,潘秉超的创新精神也倍受友人赞誉,这种创新精神主要指其对山水画“意境”塑造的不懈追求。

“恬澹斋主”潘秉超:虽无“超群秉赋”  常觅“高远意境”

潘秉超画作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千百年来山水画家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对于自己为何如此钟情于山水画意境的塑造,潘老如是说。

  潘老给记者看了多幅画作,涉及的年限跨度从他青壮年到暮年。记者发现,潘老青壮年的山水画,多为“青山绿水掩映,干净溪水潺潺”,但到了晚年,“棕色、红色、黄色”等偏热闹的暖色,成了他山水画的主色调,给人的感觉画面更加活跃,充满生机。

  “我主要从山水造型、皴法等技法上区别于古人,希望有所突破,笔下的山水接近自然但也不是重复自然。”对自己画风的改变,潘老如此解释,“简单地说,艺术来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对此,潘秉超曾发表了一篇名为《贵在意境》的理论文章,对国画艺术中的“意境”,从历史、理论基础、可行性、实际操作手法等作了全方位的研究和阐述。

“恬澹斋主”潘秉超:虽无“超群秉赋”  常觅“高远意境”

潘秉超画作

  关于 “意境”,他的定义为:“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只要感官能按触到的宇宙万物,进行有选择的刻划、描绘,并有重点、有意识地加以气氛的渲染、烘托,从而为能深刻体现作者思想感情服务,而营造的一种恰到好处的艺术境界。同时能使读者或观众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共鸣,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甚至震撼。”

  对于如何塑造“意境”,他言简意赅:“要注意艺术气质的锻炼和文学修养的提高,要丰富人生的阅历,要掌握精湛的绘画技巧。”

  同时他还强调,只有用画家主观感情的、哲学的、艺术的审美观点的“意”,寄托画家的理想与追求的主观意识,通过恰当的形式感与艺术语言去表现、去营造,才能实现“意境”的目标。

“恬澹斋主”潘秉超:虽无“超群秉赋”  常觅“高远意境”

潘秉超画作

  他将书斋取名“恬澹斋”,以表明为人处世的心态: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顺其自然。“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他已做到,退休后,他或外出旅游采风,或与三五好友饮茶作画,或待在“恬澹斋”觅自己的乐土。

  但“顺其自然”他似乎没能做到,退休后,他还加入福州市霞光画院、福建省诚信书画艺术院等组织,并积极参与组织策划美术创作、展览、采风、义卖等公益活动,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以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人会老,但是对艺术追求的心态不会老,我还会画画,描绘家乡秀美河山,直到拿不动笔为止。”潘秉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