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 闽都大家 >> 当代大家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九十九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发布时间:2017-12-26 15:22:09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邱陵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1869年,福建船政建成的中国第一艘木壳蒸汽机兵商两用轮船“万年清”号下水前夕。

  扎根马尾源于前辈嘱托,找回“失散”车床成为“镇馆之宝”

  41年扎根马尾研究船政,林樱尧坦言,回想起来,他参与船政文化的建设和宣传工作,其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

  1951年,林樱尧出生在仓山的一个造船世家,祖父曾是福州造船界的领军人物。1969年,跟随着上山下乡的大军,林樱尧在福建沙县山区插队务农。五年后,经农民乡亲推荐,他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入福建交通学校,主修船舶轮机。毕业后的1976年,林樱尧就被分配到马尾造船厂,当上一名轮机钳工,从此就再也没离开过厂区。

  1983年春,正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省直中文班学习的林樱尧接到厂里一纸调令,派往新组建的党委宣传科工作,兼做厂史搜集整理。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1994年,由林樱尧参与编撰的《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出版。邱陵 摄

  “1984年,正值中法马江海战一百周年祭,马尾昭忠祠重建,我介入了一些工作,也认识了陈道章、陈公远两位船政老前辈。”林樱尧还记得,有一次,陈公远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不要去想当官,也不要想发财,好好地为马尾地区的文史做一点事情吧。”林樱尧当时有些不解:自己不是本地人,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才敢放心把担子托付给我?

  虽然悟不透老前辈的用意,但林樱尧已经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两年后,马尾造船厂决定将船政时期的绘事院设置为厂史陈列馆,负责筹建工作的林樱尧与两名同事提前花费一年,辗转上海、北京、西安、长沙等地,奔走于各大藏书楼、历史档案馆,将有关船政的史实资料翻了个“底朝天”。

  为了带回史实资料,很多时候林樱尧与同事必须手抄。腊月里,天气冷得刺骨,他们的双手被冻得通红,“只能搓一搓,暖和一些,然后继续抄写”。就这样,他和同事白手起家,居然搞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厂史陈列馆。后来,这个场所接待了一批批慕名来访者,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位于马尾的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外景。邱陵 摄

  这么多年来,面对许多调岗机会,他再三思量,还是决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今天。

  还有一件事,让林樱尧颇为自得。1995年的夏天,时任马尾造船厂宣传科副科长的林樱尧要去寻找一台“失散”了多年的旧车床。

  原来,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的黄祥顺给他转来两幅旧车床的彩色照片,并说明被安置在了罗源县农机厂。照片中能清晰地看见一张铭牌,上面刻有“福建船政同治拾年”字样。同治十年即1871年,为福建船政创办的第五年,无疑是船政的早期设备,林樱尧觉得,若能找回,不但可为厂史陈列馆增加一件实物,也是对福建船政工艺水平的一个有力佐证。

“船政文化守望者”林樱尧:怀赤子之心考证史料,盼新人“知音”接棒

船政创办初期的车床,现在被安置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邱陵 摄

  上世纪七十年代,马尾造船厂曾经“处理一批废旧设备”,根据林樱尧的推测,这台旧车床很有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流散出去的。

  林樱尧约上一名罗源籍的同事,一起出发去寻找它。到了罗源后,林樱尧才得知机床已被卖往宁德市。多番打听,他终于在古田县杉洋镇的一个山村作坊里找到了它,机床的新主人正在用它“车木头”,还加装了电机。

  询问之后才得知,在机床被屡次转手的过程中,也不知哪个卖家担心这机床太古老,卖不出好价钱,把铭牌也敲掉了。他随即掏尺测量,总长350厘米,两导转间距30厘米,导轨平面至地面的距离为94厘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可满足基本的生产需要。但是,因对方要价过高,林樱尧请示上级后只得作罢。

  1997年,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开始筹建,受馆方委托,林樱尧再一次前往古田县,将旧机床购回,因其唯一性,很快成为“镇馆之宝”,与日益升温的船政文化一起备受关注。